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4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5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即墨柳腔     
柳腔,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又称"老拐调","哦嗬".它和苏北的淮海小戏、山东的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有一定的近缘关系.与茂腔有着亲缘关系,被称为"姊妹花",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相似文献   
12.
闽北顺昌县洋口镇曾是福建“四大名镇”之一,有“小福州”之誉,文化积淀深厚,群众热心参与业余文艺活动。文化热心人黄永星等8人于1995年中秋节发起成立了“洋口业余闽剧团”。他们筹集了1万余元经费,用于添置道具、服装、音响设备等。近百名演职人员有退休职工、个私老板,也有农民、下岗工人,他们的演出都是义务的。由于戏曲爱好者的踊跃参加,他们遂改名“业余戏曲团”,吸纳了更多的剧种与曲艺形式。业余戏曲团演出的节目,既有《林则徐》《、闯王进京》等古装传统戏,也有自编自导的《桐油煮粉干》等折子戏,还有诙谐幽默的小品、快板书等曲…  相似文献   
13.
漫谈越调     
马忠太 《魅力中国》2009,(20):168-169
越调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流行于河南各地,演出区域遍及中原大地,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越调又名“四股弦”,鼎盛之时,陕南、鄂北、皖东,都有越调剧种存在。越调形成剧种以后,演出形式有三种第一是皮影越调戏;二是木偶越调戏,三是越调大戏班。这三种形式迄今仍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南阳一带农村流行。河南越调音乐历史悠久,即有较多的曲牌,又有较完整的板腔、唱腔,  相似文献   
14.
顾学会 《魅力中国》2014,(19):154-154
河南曲剧是我省第二大剧种,它是在鼓子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以及其它兄弟剧种艺术的情况下所产生而成的。其先始形态只是一边踩着高跷一边演唱,故称作“高跷曲”。历经几代老艺人的改革创新,曲剧音乐已经形成男女分腔和性格化(行当)分腔的艺术形式,曲胡是这个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然而,曲胡与唱腔的音域相同,演奏韵味与唱腔高度统一、和谐。所以,曲剧音乐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创新 《魅力中国》2014,(19):112-112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一、【二八板】类唱腔腔音的构成“讴”,民间又称之为“讴戏”、“河南讴”、“河南高调”、“靠山吼”等。戏曲之韵在于曲,曲调之韵在于腔,腔调之韵在字调、“豫剧”之称谓.探讨豫剧【二八板】类唱腔的腔音构成,以河南方言语音的特点为切人点,采取实证的方法对豫东方言和豫西方言进行采样,通用音乐分析系统”对豫东方言和豫西方言进行测音,并以测音数据为凭证,提出了豫东方言不仅在语音调值变化幅度上小于豫西方言语音调值的变化幅度,而且语音调值的递变过程也明显小于豫西方言,由此产生了”豫东调”腔音递变量小于”豫西调”腔音递变量的结果,因而形成”豫东调”和”豫西调”腔音自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何富伟 《魅力中国》2013,(14):83-83
我国戏曲艺术是由各地方剧种组成的,由于各地方剧种所在的地域和形成发展的渊源不同,艺术特色、表演风格不同,其伴奏乐件中打击乐的配置、运用与特点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论文指出了布依族布依戏与相邻区域剧种傩戏、 地戏、 花灯剧、 壮剧之关系,并就个别剧种指明了其间形成异同之原因.说明布依戏与相邻地域各剧种在形成、 发展过程中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石海淼 《魅力中国》2013,(13):78-78
河南戏曲剧种最繁盛时约60余个。如今仅存有20余个。大多数稀有剧种还在业余剧团里生存。比如:南乐县有几个大平调剧团,在乡村庙会上时有活动。安阳县的落子腔也在水冶一带演出。太行山一带的林州市姚村镇柳潭村还存在着一个四股弦剧团。笔者有幸见到该团的团长,团长小名叫毛孩儿,50多岁。他讲起村里四股弦剧团的情况,说到:“我们这个剧团历史可悠久了。1938年陈赓大将率八路军在林县桑耳庄驻扎的时候,看过我们的演出。解放后我们村的剧团就没间断过。文革时改过一段名字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恢复成四股弦剧团了。我们剧团灵活性很大。  相似文献   
19.
2012年8月,应太和县文化馆原馆长高虎的邀请,我和母亲各自带了古筝、琵琶一道驱车去了太和县为他们馆里排练整理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戏”老唱段伴奏。太和县一直隶属阜阳市管辖,半小时的路程就到达了目的地。由于2008年时我曾参与过安徽省文化艺术志和阜阳地方文化艺术志的整理工作,所以知道“太和清音戏”是一个濒临失传的地方剧种,但从未真正聆听过,一直以为它比起中原地区曲剧、梆剧这样的大剧种,可能只是一些个简单的乡野小调。但从那天以后,我改变了自己浅薄的看法,对真正在阜阳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这个剧种,既刮目相看,有倍感伤怀……  相似文献   
20.
王巧平 《魅力中国》2013,(17):89-89
古装戏《玉蝉梦》,又名《双玉蝉》,是多年来多个剧种如蒲剧、吕剧、闵剧、曲剧等以不同的版本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一部传统剧目。特别是郑州市曲剧团董秀娟老师饰演的曹芳儿,给河南的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中青年演员树立了典范,使我更加尊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