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4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5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 毫秒
71.
武建伟 《魅力中国》2013,(19):123-123
豫剧,作为全国从业人员最多、观众最多、覆盖面积最广的地方剧种,至今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论功夫,不如京剧;论高雅,不如昆曲;但论观众,在全国可以说是最多的。一大段几十句乃至百十句的梆子腔,让观众听得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72.
徐永波 《活力》2006,(1):F0002-F0002
龙江剧是1959年12月诞生的一个新剧种,吸收母体二人转、拉场戏的丰厚营养,借鉴兄弟剧种、姐妹艺术的优长,既突出母体粗犷火爆、泼辣幽默、载歌载舞、乡情浓郁的个性特征,又融合中国传统戏曲的共性风采,  相似文献   
73.
我国京剧发展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乾隆80寿诞(1790年)进京献艺的徽戏,后与汉剧、昆曲、弋阳腔等诸多剧种融合演变,于1840~1850年间形成了这一新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被誉为“国剧”“国粹”,是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然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剧种,如今人们已经很难看到其昔日繁荣景象。作为京剧之乡的烟台,京剧也面临着门庭冷落和市场低迷的困扰。如何让京剧走出困境、重放光彩,成为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4.
田秋 《走向世界》2012,(16):26-29
京剧是中国的一个奇迹。短短200年的时间,从一个江南小戏演变成长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名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如此大的规模与影响,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5.
张颖 《魅力中国》2013,(31):128-128
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戏曲剧种中的一朵奇葩。龙江剧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黑龙江省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龙江剧是在地方戏曲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把以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借鉴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经验,经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逐步发展成熟。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  相似文献   
76.
陇剧是甘肃的地方戏曲代表剧种。它是由流行于庆阳地区环县一带的民间皮影艺术“陇东道情”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77.
黄胜利 《魅力中国》2010,(2):131-131
一谈起中国当代的戏曲,必谈起一个大的地方剧种豫剧,一谈起豫剧必谈起河南省豫剧三团,谈起现代豫剧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佳作《朝阳沟》与《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多年前已被文化部列为中国百年精典剧目,《小二黑结婚》也曾被多个剧种所移植。二者都堪称豫剧和现代戏曲中的上乘之作,也是被各界观众和专家学者所公认的,当代豫剧中的名片。  相似文献   
78.
杨建才 《魅力中国》2013,(13):99-99
曾有评论家说过:“戏曲就如一桌盛宴,如果说生、旦这些主角是盛宴中的大餐,那么丑角就是不可缺少的作料。”可以说一语道破了丑角在戏曲当中的地位,它虽身处配角地位,但是绝非可有可无。在众多的戏曲行当中,丑角往往以滑稽的动作、扮相和表演,进行插科打诨,不仅能缓和剧情当中紧张的矛盾冲突,而且能为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好心情。在河南的众多的地方剧种里,大多数的丑角几乎都有以下的特点:‘面丑心善’,如《七品芝麻官》里的唐成,《屠夫状元》里的胡山等,他们或刚正不阿、或勤劳善良,在滑稽可笑的外表下,观众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真、善、美的东西。即使是不排除有一类‘面丑心也丑’的丑角行当,也不会像白脸奸臣那么令人憎恶,也许他们只是有些自私,或者是愚蠢罢了,这也是人性的一面,谈不上十恶不赦。  相似文献   
79.
木偶戏和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两个剧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两种艺术形式。社会在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排出更加适合孩子口味的戏,在文艺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夺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0.
朱建平 《江南论坛》2007,(10):46-47
锡剧是用无锡方言演唱,用无锡地名命名的地方戏,源于江南地区的吴歌,俗称"无锡滩簧",从江南农村小调演化而来,形成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是我省重要的戏曲剧种,在江、浙、沪一带有着广泛影响,被誉为"太湖一支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