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利用2000-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中1054个县域数据,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选择以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进行地理位置模糊断点回归分析,发现中央对西部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高于中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却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反而扩大了20%.转移支付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效应,该结果在不同带宽以及在距离或经纬度作为断点回归执行变量的情况下均具有稳健性.同时,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居民收入从转移支付中受益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因此,本文认为转移支付应更有针对性地投向农村地区,同时中央政府应尽快合理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并纠正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偏向及结构偏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和手工搜集的各地市各年《政府工作报告》,本文采用GDP预期目标与实际值的差距衡量经济波动情况,检验了经济波动对企业增值税实际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增值税税率呈现顺周期变化,这是由于经济下行引起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减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虽然经济下行导致税务稽查强度明显增强,但税收征管因素无法解释增值税顺周期现象,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原材料库存。本文结论为企业税负周期性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对于当前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减税降费时期,各界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关注。在这种"紧日子"的财政压力环境下,地方政府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倾向,目前的证据还相对匮乏且不系统。本文以2010年教育事权改革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了伴随事权改革而形成的财政压力对地方收支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为了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2012年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目标,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规模经历了快速扩张。在应对急剧支出需求所带来的财政压力时,地方政府没有扩大税基或强化征管,而是以牺牲其他支出的增长为代价,且在目标实现后,这类支出未得到弥补或改善。本文的研究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现阶段减税降费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偏好和基本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应防范民生性公共服务为财政压力买单;另一方面,在关系到各级政府切身利益的财政体制或税费制度改革时,应予以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避免改革对中国公共服务区域不均等程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5.
席鹏辉;李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2):5-24
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探讨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激励机制,本文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例,利用断点回归设计检验了第一大重点税源行业身份如何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和企业盈利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地方第一大重点税源行业身份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大规模的政府补贴,而税收优惠力度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重点税源行业的税收征管效应抵消了政府补贴的正向作用,使得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并未获得明显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央政策支持有助于提高重点税源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重点税源行业的补贴力度,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本文结论对当前中国重点税源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重点税源建设和产业政策推进过程中应注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央地间利益协调,形成推动政策落地的内生动力,确保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所得税征管体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断点回归模型实证评估了税收征管对社保基金收入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改革对社保基金收入产生了显著和稳健的挤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税收征管改革通过“税费替代效应”和“缴费基数效应”降低企业的税收规避和社保缴费基数,从而挤出社保缴费。在社保部门征收和税务部门非全责征收地区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这种挤出效应更明显。本文发现对于理解税收征管改革的外溢效应以及优化税费征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保由税务部门全责征收,及时关注改革进程中企业现金流和融资约束的变化及影响,为政策落地和提质增效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7.
席鹏辉;刘维刚;梁若冰 《经济学动态》2024,(10):21-38
如何兼顾公共规制与财政收入稳增长的多元目标,是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公共治理难题,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挑战。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静态均衡模型,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公共规制和财政收入稳增长的双目标下,对单位产值含税量相对高的部门实施更低强度的规制是地方政府最优执行策略。为验证这一逻辑,本文以环境规制为例,检验了公共规制对不同行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此规制显著地减少了企业污染排放量,但单位产值含税量丰富的行业受到了更弱的影响。这一规制策略使重点行业的整体微观经济和税收效益未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得到宏观证据的证实。本文实证结论不仅揭示了多元目标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实现公共规制目标的一个权衡策略,也有益于理解中国税收高速增长及行业结构变迁特征,对当前财政紧平衡状态也具有重要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供求模型作为基础,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分析部门预算的收支,得出以下结论:不对称信息下的政府部门具有人员机构膨胀、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或低质等低效率的必然结果倾向;公开部门预算,实现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化,是减少不对称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可采取相应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省以下财政分权被认为能够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造成的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福建省自2002年进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改革,这为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先期经验。通过分析改革后福建省各级财政发展的基本状况,得出省以下财政分权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也难以解决我国的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差异问题。省以下财政体制在当前条件下走向财政分权并不成熟,未来改革方向应以适当提高省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为主,以分收入代替分权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