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55篇 |
工业经济 | 5篇 |
计划管理 | 3篇 |
经济学 | 28篇 |
综合类 | 2篇 |
贸易经济 | 7篇 |
经济概况 | 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风险性监管正成为银行监管的—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监管工作中的逐步运用,以及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能力的不断加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的方法将会受到更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债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文章从结构视角研究杠杆率分化下的金融资源错配,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中国各部门的债务杠杆配置是否有效?为什么会出现债务错配和结构性无效率?如何优化资金配置并防范金融风险?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企稳,却存在“好杠杆”过低、“坏杠杆”过高的结构性问题,风险不可低估。第二,房价高企、土地配置效率低下造成了金融资源错配,进而导致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第三,财税体制和政府土地供给模式是金融资源出现结构扭曲、部门分化和空间错配的制度性根源。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土地、财税、金融“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5.
6.
基于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本文考察了财政分权对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平均而言当地企业杠杆率水平越低。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影响表现为挤入效应,而对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挤出效应。背后的机制在于,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改变了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造成国企和民企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企业与地方政府政治联系越密切或者信贷约束程度越低,财政分权对其杠杆率的挤出效应就会越小。本文认为,企业杠杆率的结构性失衡是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微观表现,应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针对不同部门分类施策,同时规范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统一监管、强化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开启,应汲取外资银行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方面的经验,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利用外资银行的外汇资金优势和国际资源网络,力争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宏观、微观和金融市场三个层面进行考察。从宏观层面看,汇率改革能够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对减少贸易失衡和调整国际收支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由于持续的升值预期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入,影响经济金融稳定。从微观层面看.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等行业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冲击,非贸易品部门则受益于人民币升值,FDI 投资区位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有利于我国转变过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从市场层面看,更大的汇率弹性使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外汇风险上升,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和推动资本账户开放。 相似文献
9.
逆全球化与通货膨胀高企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那么,全球化及其趋势的逆转是否会影响各国(或地区)通货膨胀的水平,其形成机制是什么?本文选取163个经济体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衡量全球化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及背后的逻辑机制,并进一步评估“逆全球化”对全球通货膨胀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全球化具有通货紧缩效应,这种效应随着一国(或地区)全球化水平的提升,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非线性特征。为进一步考察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将通货膨胀分解为通货膨胀趋势和通货膨胀周期。对于通货膨胀趋势,以参与全球价值链为标志的贸易全球化,是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趋势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信息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则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货膨胀趋势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通货膨胀周期,贸易全球化会提升各国(或地区)通货膨胀周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敏感性,并通过贸易网络形成各国通货膨胀周期的联动。自2020年初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全球化的逆转造成了各国(或地区)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且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承担了更高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本...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全球金融周期对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本文使用时变因子载荷的动态因子模型研究各类宏观政策对于抵御全球金融周期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基于借款人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抵御全球金融周期中的效果十分显著;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对于政府债务水平较低的国家,财政政策有助于抵御全球金融周期,对于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的国家,财政政策的作用则不显著;全球金融安全网可以在资本流入骤停时降低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性.进一步考察发现,全球前三大或前五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一国的跨境债券基金中的市场份额越高,基准指数驱动型基金和ETF这两类基金的占比越高,会放大一国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防范化解外部输入性风险,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