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2.
债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文章从结构视角研究杠杆率分化下的金融资源错配,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中国各部门的债务杠杆配置是否有效?为什么会出现债务错配和结构性无效率?如何优化资金配置并防范金融风险?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企稳,却存在“好杠杆”过低、“坏杠杆”过高的结构性问题,风险不可低估。第二,房价高企、土地配置效率低下造成了金融资源错配,进而导致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第三,财税体制和政府土地供给模式是金融资源出现结构扭曲、部门分化和空间错配的制度性根源。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土地、财税、金融“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给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明显缩小了东部和中西部的总产出与人均收入差距,但却推动了区域间的地方政府债务分化现象.本文构建了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不同区域地方政府的内生最优行为,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分布特性和地区发展差异.进一步地,本文聚焦土地和地方政府激励,探讨了缓解区域分化问题的要素配置方案.研究发现:现实中偏向中西部地区的土地配置可以缩小产出与人均收入的差距,但在地方政府内生激励与行为下会带来地方政府债务分化、房价分化、产出受限等问题.若仅推动土地要素向发达地区配置,尽管能够提高经济总体产出,却会加剧人均收入分化.只有同时推动土地和劳动力向优势地区集聚,才能在缩小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的同时,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分化、房价分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多重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M2供给增幅远高于CPI上涨幅度,这一现象被学界称为“货币失踪之谜”。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新凯恩斯货币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当外部需求下降后,央行降低利率以提振经济,房地产部门和非房地产部门同时扩张。由于住房属于耐用消费品,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其需求对利率变化更敏感。利率下降后,住房需求相对普通消费品需求上升更多。因为存在土地市场分割,商住用地供给弹性较小,住房需求上升导致商住用地价格上升较多,地价上涨提升了房地产企业的抵押融资能力,房地产部门进一步扩张。普通消费品需求对利率反应小,需求较弱导致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幅度较小,非房地产部门抵押融资能力小幅提升。因此,非房地产部门产出和CPI只温和扩张。Ramsey最优货币政策模拟表明,只有实现了房地产部门与非房地产部门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本文研究外需冲击和国内市场分割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作用.基于动态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刻画了外需冲击、市场分割、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关系,解释了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先升后降,以及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储蓄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等重大宏观经济现象.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放大了外需萎缩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让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减少2/3.本文进一步测算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下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发现产品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则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福利,二者均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再平衡.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再平衡有巨大潜力,需要以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使各地区从\"分割\"走向\"分工\",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来,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长时间背离,在2016年年初和2018年年底又分别出现再聚拢和再分化的现象。针对这些事实,本文提出,工业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初始诱因,直接影响PPI,而劳动力市场的摩擦使得PPI向CPI的传导不畅,甚至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出现二者反向变动的情况。在对特征事实进行初步的挖掘和分析后,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建立DSGE模型,引入\"上下游垂直生产结构\"\"大宗商品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摩擦\"三个重要假设。本文模型可以重现特征事实,印证机制。模拟结果发现,大宗商品价格的负向冲击使PPI下降,上下游劳动力市场的摩擦使PPI对CPI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后的收入效应和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的反应会提升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拉高了CPI。最后,本文通过福利分析对比了盯住PPI和盯住CPI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应重视对PPI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6月份,我国资金面呈现高度紧张状态,钱荒被形容为中国式次贷危机.央行的公开函件对这次钱荒的定性非常明确: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客观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所言,这是一次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事件.也就是说,客观上6月份正好是商业银行的考核时点,同时企业所得税也在近期集中清缴,属于季节性因素;另外,美联储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外汇管制加强,导致了热钱回流,占用了大量人民币.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环境目标责任制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确定,取决于其对环境质量的促进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抑制效应以及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支出效应的对比.适度的环境目标责任制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过高的环境目标责任则会使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均呈倒U型.经济增长极大化对应的环境目标责任制高于社会福利极大化对应的环境目标责任制,从经济增长最大化状态制调整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对应的经济增长率损失很小,说明不用担心环境目标责任制的经济增长抑制效应.在考虑地方政府的创新支出后,环境责任制通过挤出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阻碍经济增长.本文尝试运用内生增长理论的思路将中国特色的环境目标考核模型化,为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动态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6年美国加息事件为背景,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小国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梳理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具体传导渠道,发现国外利率升高后,资本流动具有外部性,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跌,其通过金融加速器进一步使国内投资下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使得国内资产预期回报进一步下降,加剧资本外流。基于政策和福利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国外利率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会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也会影响国民财富的最优配置。因此,最优的资本账户管理应同时兼顾宏观审慎和效率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转向以\"基建投资\"为依托的\"土地金融\"模式,其代价是房价高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放松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放大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和经济增长率温和下滑等一系列宏观重大现象,为理解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是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