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199篇 |
免费 | 624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2295篇 |
工业经济 | 1516篇 |
计划管理 | 5700篇 |
经济学 | 7602篇 |
综合类 | 2029篇 |
运输经济 | 166篇 |
旅游经济 | 168篇 |
贸易经济 | 4809篇 |
农业经济 | 6294篇 |
经济概况 | 7146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87篇 |
邮电经济 | 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0篇 |
2024年 | 394篇 |
2023年 | 748篇 |
2022年 | 1003篇 |
2021年 | 1436篇 |
2020年 | 1206篇 |
2019年 | 864篇 |
2018年 | 412篇 |
2017年 | 622篇 |
2016年 | 898篇 |
2015年 | 1396篇 |
2014年 | 3282篇 |
2013年 | 2910篇 |
2012年 | 2548篇 |
2011年 | 2797篇 |
2010年 | 2966篇 |
2009年 | 2520篇 |
2008年 | 2748篇 |
2007年 | 1808篇 |
2006年 | 1522篇 |
2005年 | 1277篇 |
2004年 | 891篇 |
2003年 | 867篇 |
2002年 | 620篇 |
2001年 | 577篇 |
2000年 | 376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就是资源及环境资本被消耗掉的过程。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对自然界的干预强度如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就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使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因此,通过可持续生产,变现有污染的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得以缓和;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业是一种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它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衡量发展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基本标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其核心生命力表现在获取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来说,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要强调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系统过程的高效运行,以最大限度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相似文献
5.
确立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江州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实施以“保生态、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发展战略,符合江州区资源实际,符合我国的未来发展战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江州区实现经济、社会与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所谓山区果树生态栽培是指在山区果树生产中,把果树对地理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作为制定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的立足点,提高园区水、光、气、热土资源利用率,促使园区物种多样化、分布层次化,建立起一个园区物种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果园生态系统,以促进果树的丰产、稳产、优质、低耗、高效,并在果树持续性生产中,促进园区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 相似文献
7.
《南方农村》2002,(5):54-54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坚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出符合惠城区实际,具有惠城区特色的城郊型农业发展路子。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乡镇企业总产值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4516元,比上年增长4.8%。大办“三高”农业基地,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郊型农业发展上新水平。惠城区大力发展具有城郊特色的蔬菜、禽畜、水产、水果、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三条水果带、四大蔬菜区、五大养殖场。农业结构已呈现出“五化”新局面:农业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化,生产布局呈现区域化、规范化,品种结构逐步优良化,经营方式走向集约化,生产手段走向科技化。大力实施“龙头带动、产业联动”战略,加 相似文献
8.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工程:可以改善农村用能结构,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