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7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呈现出从起步调整、恢复发展、发展壮大到提质优化的阶段性发展导向,其中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外延扩张模式尤为突出。在重新审视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后发现,中国的外延式城镇化发轫于工业化与土地财政需求,而后兴起于户籍限制放松与用地指标开源。虽然这种外延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发展,但是过快的扩张却加剧了城市发展同质化、产业空心化、交通网络阻塞化、社会事业滞后化、资源分配行政化等多元矛盾。因此,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粗放的扩张路径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国亟待推动城镇化道路由外延式向高质量、内涵式转型。基于此,需要着力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化蓝图,针对外延发展中的典型症结,在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和空间协同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做好增量“减法”,做优存量“加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并赋予其“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相似文献
2.
巩阅瑄;王河欢;丁从明;李丁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2):47-68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中国各区域文明的接触、碰撞、组合与变奏,南北方人口的流动承载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成了文化中新特征的出现,也保留了各自文化中的部分传统特质。本文聚焦于跨南北流动经历与家庭储蓄率,旨在突破流动人口仅仅带来经济结局的刻板印象,揭示流动人口背后的文化融合现象。本文利用CHFS数据,以北方家庭为研究样本,基于“南稻北麦”视角实证分析了南方流动经历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以期捕捉到经济动因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发现,拥有南方流动经历的北方家庭较其他北方家庭的储蓄率显著降低5.2个百分点,呈现更高的消费倾向。机制分析显示,曾有南方流动经历的北方家庭表现出与南方家庭相似的集体主义倾向,促使风险偏好趋同,由此导致家庭储蓄率降低。若进一步打破人口跨域流动壁垒,促进南北文化交融,将有助于优化家庭储蓄决策、激发消费活力,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近7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呈现出从起步调整、恢复发展、发展壮大到提质优化的阶段性发展导向,其中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外延扩张模式尤为突出.在重新审视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后发现,中国的外延式城镇化发轫于工业化与土地财政需求,而后兴起于户籍限制放松与用地指标开源.虽然这种外延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发展,但是过快的扩张却加剧了城市发展同质化、产业空心化、交通网络阻塞化、社会事业滞后化、资源分配行政化等多元矛盾.因此,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粗放的扩张路径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国亟待推动城镇化道路由外延式向高质量、内涵式转型.基于此,需要着力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化蓝图,针对外延发展中的典型症结,在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和空间协同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做好增量\"减法\",做优存量\"加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并赋予其\"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