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系统开展风险研究是化解农地抵押贷款风险、充分发挥抵押担保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风险分担视角,论文探索性将农地抵押模式划分为四类,并分类阐释不同模式及其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差异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法对川、渝、宁三省(直辖市/自治区)试点县不同模式开展风险评估及分担效果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农地抵押贷款风险具有结构多元、层次复杂的典型特征,且总体可控。因素分析显示,农产品与产权交易市场因素是最主要的风险因子;农地交易市场成熟度、土地政策稳定性以及地方政府对农地改革的支持力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关键点,且其风险缓释贡献凸显模式差异。此外,不同模式对整体风险分担、信用风险化解以及农业风险缓释作用各有差异。据此,提出农地抵押贷款风险协同治理的宏微观策略以优化既有模式及其运行环境,加快其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复制。  相似文献   
2.
区别于以往从需求方评价农地抵押贷款技术的运行效果,立足风险分担视角,文章探索性地将农地抵押贷款模型划分为“直接抵押”“抵押+保险”“抵押+担保”“抵押+担保+保险”四种,并基于四川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1620笔农户贷款调查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别测算出四种不同模式下的农地抵押贷款技术效率,深入探讨了差异化农地抵押贷款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试点阶段的农地抵押贷款规模效应较为明显,但其技术效率较低,且易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区域耕地规模、区域农地抵押贷款规模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模式下的农地抵押贷款技术效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抵押+担保”技术效率最高,“直接抵押”技术效率最低。据此,从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升经营权价值公信力、改善产权交易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增加贷款供给。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