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学   6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次贷危机爆发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对其爆发原因和必然性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从开放宏观的视角,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必然性做出更合理的新解释。首先,通过对战后美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分析,探究其经济周期的演化逻辑。其次,分别从短、中、长周期的角度和国际经济格局演变的角度研究次贷危机的爆发原因与必然性。最后,指出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才是减轻经济危机破坏性与频发性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又被称作"牙买加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II"。其区别于国际货币史上其他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如金本位制、英镑本位制等的核心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提供国际价值尺度职能(即为国际交易提供计价单位)、国际流通与支付职能(即提供国际清偿力)和国际储备职能(即为各国央行提供外汇储备),因此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尽管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却因牙买加体系对其继续履行世界货币三大职能的确认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3.
王汉儒 《当代财经》2012,(11):46-54
基于国际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欧债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欧美国家"民主超载"的政治体制。欧洲"民主超载"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和巨额财政赤字。美国的"民主超载"孕育了当前"美元为主,欧元为辅"的非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种传导机制,放大了欧洲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最终造成了欧债危机。  相似文献   
4.
王汉儒 《消费导刊》2011,(15):45-47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G)假说长期受到学术界的认可。通过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考察,本文扬弃了这一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FDI导向经济增长(FLG)假说,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FDI推动出口并导致总产出增长的传导机制是成立的,且与收入高低有密切关系。即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5.
欧债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对世界经济失衡根源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视角,对美国现行政治制度进行考察分析发现,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在于,"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决定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而该体系又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失衡。因此,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现行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当前的欧债危机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必然产物。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牙买加体系”的内生缺陷导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传导不断扩大,伴随其中的是美元国际货币职能的循环性强化.由于体系缺陷的内生性以及国际经济气候的紧张,外围国货币国际化的困境将持续存在.只有转变国际分工角色,以国内市场为基,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并依靠区域合作分散风险,才是外围国货币国际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再度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包含FDI的内生增长框架对传统的ELG假说进行反思:其次指出FDI通过要素积累效应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率先提出了FLd陵.谶最后指出保持吸引外资和控制人口适度增长的政策对维持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失衡根源与再平衡的研究重要性凸显。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框架,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决定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而该体系又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造成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因此,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的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接踵而至,使得世界经济失衡原因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本文回顾了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两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引入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造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最终造成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因此,世界经济再平衡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最后,欧债危机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再平衡增添了巨大不确定性,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对战后六十多年来美国财政政策历史沿革的考察,美国每当遇到经济增长放缓、有步入衰退的危险时,政府都会遵循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理论,利用财政工具扩大有效需求,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长期增长率的提高进行财政投入.次贷危机爆发是与美国政府多年来推行的赤字财政政策密不可分的.而在全球经济失调背景下,财政赤字的过度膨胀又为政府在应对危机、化解系统风险时设置了财政约束刚性的障碍.从中短期来看,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威胁,防止产出出现大幅下滑.预计美国政府将采取以下财政措施:第一,冻结减税计划,防止赤字进一步扩大;第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贫困家庭获得工作和生活必需品,防止出现大面积社会不满;第三,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美国政府特别债券,筹集应对经济危机、扩大政府购买开支的资金;第四.加大政府购买支出力度,且这种购买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结构改变有重要推动意义的项目上;最后,美国在实行以上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将辅以相应的汇率与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