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以其巨大的投入和运营亏损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展地铁盈利的研究,地铁资源的开发要坚持"综合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地铁物业资源开发形式并存,地铁商业资源开发与地铁规划紧密结合,地铁广告资源开发充分挖掘广告载体.地铁资源开发是地铁项目的重要内涵,合理开发才能实现"自我开发、自我投资、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国外汽车金融经营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金融是启动社会消费的重要钥匙之一,国外汽车金融的业务、融资机构、汽车金融信用制度体系及风险管理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与国外相比,我国车贷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我国汽车金融应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和预防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汽车保险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同互联网一样,同样面临时一系列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的问题,甚至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安全。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欧盟、美国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物联网源于物流业的信息化,物联网的深入发展,影响最大的也是物流业。物联网让物流智能化,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的物流经营模式,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生产、销售、配送等各物流环节可追踪管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业银行一度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其简单地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导致了2003年保险公司退出汽车金融控制系统。当前银行缺乏对汽车经销商的制约、银行在贷款管理中的"审贷分离"原则也存在一定漏洞。汽车金融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只有通过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才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王爱晶 《物流技术》2014,(15):133-134,366
指出物流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其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考虑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反应、过程一体、技术专业等特征,评价指标体系要注重时效性、服务性、协同性、信息性,以优秀的企业制度、物质、精神、行为文化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系统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维"名称中带着"设计",所以很多人看到后误以为只是关于"设计",是给设计师用的;其实,设计思维不但可以用于产品和服务设计,还可以用于流程改造、商业模式构建、教学设计等,是当前被誉为实现自我突破、进行颠覆性创新的一套方法、工具和理念。本文试图用设计思维方法,对创业误区进行识别和分析,为创业者提供规避误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校企合作中,各自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双方在价值理念、管理机制和组织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冲突,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入会越加凸显。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更多的是要通过制度、物质、精神、行为等文化层面进行相互渗透,解决相互间冲突,最后达到校企文化整体系统融合。文章将校企合作看作一个复杂系统来理解,应用系统分析等方法从"一体两化"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路径来研究企业文化渗透、融合,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8.
车联网是物联网最具发展前景的应用之一,因其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快运输和配送速度、优化车辆行驶路线、减少运输和配送成本,使生产和销售更有可预测性等优势而受到运输和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的物流行业高度重视。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技术标准存在差异,网络安全、市场需求还需培育等因素,使得车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家应加强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社会投入总成本;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创新商业模式,发展专业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9.
由于车价不断降低,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汽车金融坏账率曾高达40%左右。仅靠各类商业银行为汽车金融服务业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己经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现阶段各商业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建立战略联盟,共同防范汽车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产品质量的好坏关切着消费者的利益,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搞好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杜绝伪劣产品,维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技术监督部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增强质量意识,争创名牌产品提高质量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搞好质量监督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创名牌是一方经济实力的标志,不仅能繁荣一个企业,也能起动一个地域经济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个企业必须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意识,积极开展“质量兴厂”、“质量兴业”活动,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