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老龄化浪潮的来临,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政府加快了福利政策的推进。福利政策的瞄准偏差影响着福利效率,传统的瞄准研究从技术分析视角、政治过程视角、文化视角三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而文化视角侧重于文化特殊性与福利污名化关系的研究。调查发现甘肃东部农村存在与文化特殊性相关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构成了不同于福利污名化的另一个面向新农合政策瞄准的影响。而该价值理性主导的行为选择所形成的新农合政策瞄准偏差的缩小,不仅需要农村地区关于"孝"、"享福"与"善终"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在个体行为上实现以对患病高龄老人进行及时治疗,而非将大额金钱用于丧事消费;同时制度层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高龄患病老人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2.
物业管理机构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物业管理主体性视角,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进一步结合案例研究,提出我国物业管理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即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提升物业管理效能和物业服务水平,发挥物业管理机构在服务提供与参与治理方面的作用,实现社区治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公共精神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如何培育公共精神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点与难点。现有关于培育公共精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缺乏与村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内在联结。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时间银行”从乡村治理切入,以“时间币”为桥梁将时间、积分和服务有机串联,在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方面作用明显。那么,“时间银行”何以提升乡村公共精神?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文章基于大余县案例,运用社会交往理论,提出了“时间银行—社会交往重构—价值整合—公共精神提升”的解释路径,“时间银行”的运作机制在于构建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村民的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得以整合,进而催生公共精神。研究结论丰富了“时间银行”在乡村领域的实践,在理论层面分析了“时间银行”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机制,并讨论了通过重构社会交往提升乡村公共精神的一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