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0篇
农业经济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电子化风险是指金融系统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过程中,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决定的使金融系统遭受有形或无形损失的可能性。事实表明,金融电子化的运用与推广在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风险正呈加速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发生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案件达300余起,涉及金额8亿余元,给国家和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减少和避免金融电子化风险的发生,已成为金融系统及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一)管理制度控制。其主要内容应…  相似文献   
2.
颜志红 《金融博览》2012,(12):81-83
不要以为女明星都是只靠容貌赚钱的,其实她们对于投资都很有一套,而且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会赚钱的女人可以活得更自在!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银行卡收费方面各家银行不尽一致,而且省内与省外的收费标准差距较大。而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本来就较低,不少人觉得使用银行卡不划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现行利息税政策亟待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利息税政策是1999年恢复实施的。当时出台该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储蓄.增加国税收入,调节贫富差距。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亟需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供给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整个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开展的一系列信贷创新对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一些特色需求仍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与"三农"的需求很难达成一致。本文运用金融排斥性理论,全面分析了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目前有些地方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不断萎缩,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又成难题,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生源地助学贷款日益萎缩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贷款门槛较高,程序复杂,贫困家庭很难贷到款;第二,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单笔金额小、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银行普遍具有惜贷情绪;第三,虽然贷款的利息有优惠,但很多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银行卡是金融部门开办多年的一项中间业务,农民工是否持有银行卡?使用效果怎样?农信社怎样才能使银行卡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工呢?为此,人民银行湖南省郴州市中心支行和安化县支行组织人员深入辖内行政村和农户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对辖区内农民工及银行卡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建设过程中,各地都广泛开展了农村“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选活动,并涌现了一大批名副其实的信用先进典型,在农村信用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却意外地出现了农村“信用户”不守信用的奇怪现象.暴露出当前农村信用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自取消农业税后,一些地方巨额的乡村金融债务问题凸现出来,且有日益加重趋势。以湘南某县为例,截至2005年6月末,该县农村信用社对乡镇、村各项贷款总量2454万元,比2003年底取消农业税前增长27.8%。其中,不良贷款2055万元,增长33.1%;不良贷款率83.74%,增长33%。调查发现,当前乡村金融债务加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衣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