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官方和学术界并未对都市圈的概念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且在范围划定方面具有较大争议。都市圈起源于美国并从日本传入到我国,概念内涵经历多番演变,对于都市圈范围划定目前主要集中在“1小时交通圈”还是“1小时通勤圈”的讨论。提出将城市群等同于都市圈,将我国的都市圈理解为西方的都市区(圈),将通勤圈(率)作为都市圈范围划定的基本依据以及将都市圈空间范围认作一个固定的政策区域是当前都市圈内涵及范围划定存在的四个误区。数据证明,现阶段我国处于大城市已从中心城、都市区发展向都市圈发展阶段转化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提出都市圈是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空间范畴,是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都市圈是核心城市及其外围次级城市形成的紧密联系区,是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构成单元;都市圈范围划定应以一小时交通圈作为基础依据,通勤率作为圈内监测指标;范围划定应参考地区特色和资源禀赋特征,空间范围不宜过大四重认知,为都市圈规划实践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规划与发展,强化流域与市县之间的协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逻辑源起、价值共鸣和重视行动等方面入手,梳理流域综合治理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现实性,并揭示其作用方式是对国土空间要素进行系统治理与修复、对国土空间保护进行重点管控与细化、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分类指引与深化,其空间抓手则是聚焦底图单元进行刚弹结合的传导与管控。在此基础上,从现状诊断、方案编制以及方案评估出发,提出流域综合治理融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框架,其中,现状诊断阶段突出摸清资源本底;方案编制阶段通过“控、引、修”等方式进行空间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相适应;方案评估阶段从环境影响评估和支撑能力评估两方面考察方案编制的综合效应。最后,从横向衔接、纵向传导、政策保障三个维度提出流域综合治理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施路径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城市区域碳排放研究对城市区域碳减排工作的推进具有基础性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及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及热点演进分析结果,并梳理出与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密切相关的五项主要研究内容:城市区域碳排放效率;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城市区域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城市区域交通与碳排放;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协同研究。此外,还对城市区域碳排放的测度方法及相关性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基于此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展望:在研究内容上,加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碳排放的比较研究,推进低碳融入城市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建构及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城市区域低碳发展模拟仿真方法的探索与运用。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双链”(即产业链和创新链)与生产空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生产空间是承载“双链”的场所空间、具有场所属性,而“双链”不仅具有场所属性,还具有功能联系属性,并基于“功能—场所”关系来构建“双链”与生产空间耦合的研究思路。其次,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采用主导产业的企业点位、用地数据、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专利合作等数据来审视成长型都市圈“双链”与生产空间的耦合特征;发现武汉都市圈“双链”与生产空间的场所关系高度耦合、并呈现“强核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功能—场所”关系虽然匹配、但是“双链”与生产空间组织还未从中心城市集聚走向城市区域网络建构。最后,从功能组织、场所组织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提出应推进武汉都市圈“双链”网络化功能关系的建构、构建“一核三廊、四新城三组团”的都市圈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