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我认为,制造业没有转型与升级的概念,制造业只有转移与做强的概念。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产业低端的制造向满足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价值创造发展。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甚至是一张网,实体经济的重塑路径需要从产业链当中去寻找。是否有利润率,取决于在产业链中是否有议价的能力。像格力电器做到千亿销售的规模,它在整个产业链里,事实上整合了很多零部件制造企业,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创造利  相似文献   
2.
差价补偿策略,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一种企业间竞争策略。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对消费者承诺差价补偿,即是向竞争对手发出了一种不打价格战的可置信的威胁信号,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差价补偿策略会影响消费者行为,改变消费者预期,最终促使市场竞争向着企业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差价补偿策略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分析企业采用差价补偿策略的原因以及竞争双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3.
三明治供应链契约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供应链合同作为企业间衔接的关键环节,能够协调供应链从而最大化整条供应链的利润。本文从协调供应链合同研究维度和一般条款入手,简要介绍了苏宁、国美的“三明治”采购合同,对此种合同建立数学模型,用定量方法分析采用此种合同的原因,最后指出此模型的一些改进建议,希望以后能够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10家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企业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总体呈波动趋势;客车、重卡企业技术效率最高,乘用车企业次之,轻卡、农用车企业最低;东部地区技术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库存过高、研发人员过多以及汽车产量过大不利于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而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加深,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5.
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结合的模式。在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反向保理业务进行了分析之后,对该项业务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激励与退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银行业中,保理业务应用比较广泛,模式也比较成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也存在不足不处:第一,保理业务中融资企业一般要承担后续追索权,即如果买方未能支付全部的款项,保理商有权要求融资企业承担该应收账款的责任。因此,在买方清偿所有应收账款之前,供应商的账户仍会记录这笔负债,并且在使用这笔资金方面也有限制;第二,由于对买方不了解,保理商在评估风险时,主要基于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这就使得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第三,较高的融资成本使得供应商间接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了买家的采购成本。  相似文献   
8.
传统IE模型均基于在制品库存与工人行为互相独立的假设。近来一些学者提出低在制品库存能给工人带来正激励作用。但在对我国一些产品组装类型的民营企业调研中发现,相比低在制品库存装配线,高在制品库存装配线对工人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本文对高在制品库存装配线产生的激励效应提出多个假设,并通过装配线的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最后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结论所适用的企业类型。  相似文献   
9.
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并建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评价的体系.首先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及其绩效评价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以及评价的三维标准,接着提出并详细剖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成、指标和相应的决策.最后在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对某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了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界与学术界大谈特谈企业文化己是司空见惯,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与报告令人目不暇接,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化力”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但是,在令人炫目的企业文化理论光环之下,中国诸多企业的老总们却另有一番苦衷: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务虚者居多,务实者较少;讲原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