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一个绣种,系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和苏绣、汴绣齐名。地处鲁南的滕州,是北辛文化的发源地,“科圣”墨子的故里,故称为墨乡。而在滕州境内的“鲁绣”绣品,也因此称为墨乡锦绣。据说,代表鲁南地区“鲁绣”最高艺术水准的墨乡锦绣在滕州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见诸史料中的古老绣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2.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3,(36):17-17
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有一位民间奇人,他可以在石头上刻画出精美的脸谱图案,他叫梁化中,现为中国肖像印社社员,中国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在第二届台儿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梁化中笑着对笔者说:“我小时候喜欢看戏,戏曲里的脸谱各种各样,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拯,红脸的关公,还有大小花脸,都牢牢地印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3.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4,(24):14-15
柳编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历史上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现在仍以清新、质朴的品质和精美细致的工艺以及浓郁的传统风情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4,(36):14-14
鲁南山花皮影发源于清朝中期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与河北唐山皮影、陕西华县皮影并称为当代中国尚存的三大皮影,至今已历经四代,传承百年,后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5.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4,(24):48-48
近年来,“送文化下乡”活动成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仍然非常有限,而且形式也很单调。这一期就请您拿起笔和相机,记录你们村(镇)日常生活中的特色文化活动,让我们一起为“乡民们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出谋划策。另请注意,参与本期话题要求配发图片。  相似文献   
6.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4,(27):11-11
华灯初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县新坪镇兴坪村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由村里30多名妇女组成的广场舞蹈队准时演出。她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吸引了不少群众观看。如今,荔浦县已组建80多个农民业余剧团、30支腰鼓队、25支乐队,荔浦的“文化联村”机制,给当地农村带来了文化新气象。 据了解,今年以来,荔浦县积极开展“文化联村”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桂剧团为农村送演出、组织县直机关为农村送图书,每年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捐赠报刊、书籍。组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及农民朋友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县直机关还安排经费,扶持其所联系乡村建设“农家书屋”等。  相似文献   
7.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4,(33):34-34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常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糖画,相传它是在明“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相似文献   
8.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香包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香包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相似文献   
9.
王昌卫 《乡镇论坛》2013,(30):18-18
面塑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汉代就已出现面塑艺术品。每逢节日、婚嫁、喜庆、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到来之际,各种造型的面塑竞相登场,增添了不少情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