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稳定的中欧经贸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和欧盟已经建交45年,建立起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走向成熟和稳定。欧洲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也逐渐趋于理性,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国家逐步增多,从匈牙利、捷克等中东欧地区逐步向希腊、葡萄牙、卢森堡等西南欧地区发展。中欧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具备了从基础设施联通转向更高阶段“贸易畅通”的基础条件,通过构建更具互补性的双边贸易体系来吸引更多欧盟国家加入“一带一路”的时机已逐步成熟,但考虑到欧盟各国发展差异较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同,旨在提升与欧盟国家“贸易畅通”的政策思路需要考虑这些差异性因素,通过构建“优势互补”的经贸关系来促进“一带一路”在欧洲扩容。  相似文献   
3.
邓仲良 《改革》2020,(7):119-133
利用1990—2016年时间序列和2004—2015年面板数据对中国服务业增长和空间集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但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以往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服务业增长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二者分别来源于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从集聚影响因素来看,消费性服务业集聚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市场消费的规模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则与产业间关联以及与要素结构的匹配性紧密相关。新时代中国发展服务业应立足于推动要素集聚以加大区域性消费市场的经济规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均衡发展,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地工业体系的产业关联性,进而提升各地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4.
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统筹好区域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大城市有集聚人口的经济优势,但城乡制度不同、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全国统筹滞后并存、部分地区人口负增长趋势逐步显现,这都进一步制约了劳动力优化配置。为促进国内大循环,应立足人口流动典型特征,加快探索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建立基于常住地和身份证信息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制度平台;继续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地制宜地以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促进人口负增长地区发展;不断完善适合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