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7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仉庆华  王欣红 《活力》2006,(4):179-179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包罗万象、真伪难辨的海量信息。信息时代既给我国新闻媒体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言:“我们拥有信息,却失去了思考的头脑。”面对这种形势,新闻工作者只有以更扎实的作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以更丰富而精确的信息为广大受众服务,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真正赢得竞争。  相似文献   
2.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曾公开表示,伊春在东北、内蒙占‘重点国有林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伊春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肩负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完善土地承包办法势在必行土地承包到户经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要保证农村的稳定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关键就是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为了让农民对承包土地有长期经营的稳定感,避免对土地的掠夺经营,以充分调动农民爱护土地、增加对土地投入,努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州委州政府明文规定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生不添、死不减",实际执行中还实行了"娶不添、嫁不减"的稳定承包土地的政策.1984年州委州政府又决定"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以上"."在土地承包期内一般不再进行调整".各县市按此精神以县市政府的名义向承包农户颁发了土地使用证.我州农村承包土地总的情况是,除1984年少数村社(村民组)进行过小调整外,全州绝大多数地方都按包干到户时的承包对象和承包数量稳定未动.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至今已近10年,人口的  相似文献   
4.
发展信息产业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河南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信息产业特有的技术性,带动性特征是实现信息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6.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最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最能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的经营形式。但也应看到,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其生产要素是多方面的,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只解决了生产要素一方面的问题,其它要素如生产资料的投入、自然条件的改造利用、动植物生长发育条件的满足、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都是农户家庭经营的条件下无力办到或办不好的。家庭经营必须和合作经济组织集体的力量及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从根本上看,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要求。稳定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就坚持了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发展了农村改革成果,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制现在乃至今后相  相似文献   
7.
仉立文  李莉 《科学决策》2008,(10):26-2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新技术的应用,而且代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发展模式。信息化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今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最终信息化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在推进试点过程当中,能否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成为判断这次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10.
仉茜茜  孙玉国 《魅力中国》2011,(10):138-139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习主动性,摆脱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