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明清江南的富民阶层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的江南地区 ,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并未因水旱灾害、嘉靖倭乱等环境波动而出现停滞或衰退 ,其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外 ,更主要的还与以士绅、退职官吏、地主、商人、富裕的民户等为主的地方中层社会对稳定的维护和保持密不可分。传统儒教伦理对这个富户型阶层的道德批判 ,以及来自国家和底层民众因受这个阶层利益上的侵害所发的政策限制与舆论遣责 ,都是对富民阶层的负面影响的基本反应。但政府的“保富”措施和士绅们的相关“保富”言论并未因此停止 ,因为他们在认识到富民阶层的局限性外 ,更加重视他们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而且在有效管理和控制乡村社会方面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是其他任何阶层所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2.
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明代后期以嘉兴府所属嘉兴、秀水、嘉善三县为代表的争田事件,在江南地区影响很大,其中以嘉善县的“民本”、“揭帖”、“上疏”等为表征的“夺田”最为著名。①但相关研究,除了日本学者川胜守的《浙江嘉兴府的嵌田问题》外,却无一涉及。②川胜守重于从嵌田事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江南地区的长期繁荣与稳定,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尽管也有各种动荡和灾害的发生,但由于江南地区在处理这些环境变动时,所取的控制模式有三个方面的控制程序,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而且这三方面的力量常常能够较好地协调以应付常态和变态下的环境变动,实施区域社会的较好控制,进而促使区域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这就是本文所要提出的一个区域社会协调、控制、发展的理论模式,也是江南地区几百年来历经变更,依然保持稳定与发展态势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冯贤亮 《中国农史》2000,19(4):41-47,11
北宋时期,大名府地区的丝织业是相当繁盛的,但自金元以后便很快衰落。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灾害的影响更为重要。植被的减少和黄河、漳河的改徒泛滥,不仅破坏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也导致了土壤的沙化和盐碱化,从而使洪涝灾害、旱灾、蝗灾不断发生。而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丝织业的兴衰变迁则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