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压线路微机保护系统综合了多方面技术,如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过程控制理论、信号转换技术、电力运行技术等,该技术的出现以不断的发展完善将对电力运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电力安全运行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目前的多种控制系统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民谚至迟出现于明弘治初年。最初它只表达了人们对两湖开发寄予的厚望,弘治以后才初步名符其实,清代完全成为现实。这一经济现象的产生,以两湖内部先进农业经济区的建设为基础,其粮食生产具有初步的商品生产性质。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交通运输的便利也至关重要,使两湖与四川、江西等产粮区有所区别,成为继江浙之后全国第二个获“天下足”殊荣的省份。江浙等商品经济发育程度高的地区对两湖商品粮的依赖,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湖广熟,天下足”这种经济现象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消失于新中国的建立。这个期间两湖外运的粮食。有漕粮、官府采买和民间贩卖的商品粮,它们的集中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商品粮是这一经济现象的主要内容。在同时期的余粮输出省中,两湖居首位,地位高于四川、江西等省。  相似文献   
4.
5.
赤坎镇的清晨,79岁的关润林老人像往常一样,喝过早茶,然后准时到小镇西边的关氏图书馆里编族谱,他的亲戚中有三十多人在美国和加拿大。在侨乡开平,像关老先生家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据说,目前在开平的有65万人,在海外的乡亲则有75万之众。每一个家庭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而这故事的涉及面又是世界范围的。不过,在开平,承载这些故事的,大多是碉楼。“晚亭夜寂自有琴棋助雅兴,幽宝秋深还待书画伴遐思。”这是开平碉楼中众多楼联中的一幅。在开平的城镇乡村,散落着几千座欧试风格的碉楼、别墅和庐。它们全都是人去楼空,楼的主人行走在世界各地,这楼是他们对乡土最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6.
7.
清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与垸田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明代一样,清代江汉平原旱少而涝多,且也集中在夏秋两季。嘉庆以前水旱变化平缓趋弱,道光以后加深加重。水灾分洪泛与渍涝两种。乾隆未出现之渍灾为明代所无而对清后期垸田生产危害极大。垸田水利抗灾功能下降及盲目围垦对河湖关系之改造使蓄洪泄洪失调是水旱加重的重要原因,致使水灾在降雨量多年变化雨水减少的年份反而频繁趋重。降雨量的年内及多年变化是水旱的自然诱因,决定发灾时间,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灾次增减和灾情轻重。在水旱灾害困挠下,江汉平原人口大量外流,垸田生产在早中期基本保持稳产高产的同时,成灾面积也在随水旱趋重而扩大。清后期丰年减少灾年增多,高产而不稳产的特点日益突出。垸田经济已进入了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旱少而涝多”的特点,在明代已经表现出来,水灾是对垸田经济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夏秋两季是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高发期。旱灾在隆庆以前,增加较多;此后,发灾次数大减。而水灾则自明初洪武年间至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个由平缓而加剧的持续发展过程。成化至嘉靖年间,水灾由此前的局部现象,演变为一个引起全区域普遍关注的大问题。自嘉靖后,水灾越演越烈,造成明后期垸田经济发展停滞,江汉平原出现了自南宋兴起垸田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明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变化的特点和水灾的特点日趋严重的原因大致有三:(1)年内降雨分配不均,是发灾季节分布不平衡的直接原因。(2)垸田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控制失调,造成垸田区河湖环境调蓄能力下降,洪涝对垸田生产的破坏力增大。(3)堤防抢修险护不力,致使垸田水利抗灾能力不高,更是明后期水灾频繁加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规范卷烟零售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完善卷烟零售明码标价监督管理措施,维护消费者和卷烟零售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制止不法卷烟零售经营者价  相似文献   
10.
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随着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的不断深入,审计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不可讳言,目前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