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蕴涵了丰富人文和厚重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虽要比西方老字号早半个多世纪成立,但在规模、销售额等方面与西方老字号相比却是天壤之别.针对中华老字号日渐沉寂而西方老字号日臻繁荣的现实,我们从中西方老字号品牌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产权制度残缺、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创新精神的缺乏是中华老字号沉寂的三大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复兴中华老字号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要实现成功改革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双目标,关键要进行提升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要关头,如何提升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的盈利水平,成为一项兼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研究。对此,我们从信贷管理的理念创新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量化信贷管理理念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国家住房保障银行的组建及运营问题,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总体联系的新视域,提出不同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建议。认为商业化转型后的国开行没有资格牵头组建、兼营、兼管具有政策性属性的国家住房保障银行。由国开行牵头名不正、言不顺,不仅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法则,也不符合一般的国际惯例,还有可能重蹈历史覆辙,后果不堪设想,前景不容乐观。当务之急是需要依据科学政策性金融理论,以崭新的面貌构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政策性住房保障银行。为此,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精神,提出了真正的政策性银行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构建国家住房保障银行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已进入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最后二三十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冲锋决胜的历史性关键节点。从全球范围近百年历史周期视角,结合中国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真切需求来看,政策性金融已经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和黄金期。笔者通过政策性金融理论创新,以及对广东、贵州发展等区域的实践考察与研究,一方面呈现出区域社会和实体经济对于公共政策性金融日益突出的需求,另一方面展望了公共政策性金融自身将得到巨大的结构化发展和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资源产业萎缩、经济总量不足、人均收入低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四个共性特点。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焦作市1954--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深层次剖析公共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重构资源枯竭城市公共政策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秦伟新 《魅力中国》2010,(22):215-215
一、教学要点 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 二、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会猜想与假设。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支农与增效的双目标,提高我国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首先要从分析我国农信社的现状入手。  相似文献   
8.
9.
伴随着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创立、转型异化和理性回归的曲折而艰难的20年改革发展实践,我国对政策性金融学术理论的探索和发展,也呈现出从理论开创及肯定到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过程的四个发展阶段。其间,基本上是依据和围绕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开发性金融理论,在相互排斥和不断争论中分别展开的。从理论上看,这两种理论都是中国本土的学术原创,但还需要在对其异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学及社会企业和社会金融理论,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地提出公共金融理论范畴并分析其内涵特征。进而从公共金融理论的新视角,构建能体现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不仅需要从经济有效性视角进行经济金融学分析,也需要从社会合理性视阈进行社会学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组织社会学原理,分析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认为组织目标的理性原则被满意原则替代、科层制组织结构等级森严、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相背离等是造成农村政策性金融创新不足、发展滞后的组织原因;而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注意力不足和政府政策的信号不强是造成其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