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学   10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第二部分反思三、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上):传统模式中权利体系的构造总起来看,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中的权利体系的构造具有如下特征:1.没有产权的经济运行:集中经济剩余的职权经济(1)产权虚置和职位权力产权或所有权是一种排他性的财产权利。就这一点看,全民所有制内部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产权。尽管具有公民身份的社会成员在名义上都是社会财产的所有者,因而也都应该享有所有者的权利,但实际上全民财产不可分割的属性使这种权利既不可能明确地界定,更不可能成为个别成员之间借以发生交往或交换关系的一般规范或准绳。所以,当社会主义完  相似文献   
2.
一、紧缩:背景与判断基于对货币与物价的传统理解,1987年凌厉上飘的物价指数,全国十大城市双位数的通货膨胀,引发再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出台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今年前三季度乡镇企业产值迅速增长(40%),加剧了紧缩的现实意义,动作的时间提前了。中央银行第四季度信贷政策的执行已证实这一点。其紧缩的方位直指农村信贷。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对信用社迅速推出50  相似文献   
3.
与以往使用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不同,本文利用在贵州省普定县随机抽取三个村庄的全户调查数据,运用三种针对不平等指数的分解方法,旨在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因,以便为瞄准住户的扶贫战略提供新的实证依据。研究发现,即使在村级层面,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和支出的不平等状况仍然很严重,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0.44,GE指数为0.34;通过对运用组内组间收入和支出GE指数分解方法发现,村内的不平等程度(贡献率为90%左右)比村间(贡献率为10%左右)的更为严重;通过运用收入来源和支出构成GE指数分解方法发现,农业和非农收入都是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总收入的41.1%和42.3%),但是非农收入却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为68.8%);通过运用基于回归分析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发现,家庭资产、特别是土地的拥有情况,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针对西部农村地区土地政策、社会保障体系、扶贫政策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公有制下搞土地承包,是中国农民在这次农村改革中的一大创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一伟大创造都把土地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黑龙江省是我国为数有限的几个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它在实现土地家庭承包过程中的实践,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土地分配和土地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一、黑龙江省土地承包的特点过去,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和占用相统一的土地经营方式。联产承包使这一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的所有和占用发生了分离。在较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为了保持社员对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集体内部基本上实行的是按人(或按劳)均分土地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正> 自1978年以来,由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我国经济的运行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放权让利”和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释放出了原有产业格局中的潜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颇令世人瞩目。但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重要特征尚未改变,一些既有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基建战线过长、投资结构失调以及长短线持续并存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6.
<正> 一、平稳的过渡和历史性的转折 1.自1979年改革起步以来,整个国民经济形势始终是由经济形势和改革形势共同决定的。我们首先就从分析经济形势入手。受1984年末总需求膨胀所刺激的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在中央采取适度收缩总需求的“软着陆”政策,并相应改善供给结构以后,到1985年第四季度就明显回落,1986年初到达谷底。再经过一段时期的回升,现已再次进入稳步正常发展的轨道。尽管1985年中局部出现了紧缩力度过猛,1986年初在紧缩效应集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谷底时又产生了盲目追求产值增长速度的压力和冲动,但是国民经济形势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预计1986年全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的目标、方向基本明确之后,各种具体的改革方案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但是,改革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方案本身是否正确,而且取决于改革的过程能否为实施这些方案创造必要的条件。事实上,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过程的有效控制具有独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第二部分反思一、在表象背后我们已经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在各个领域中的艰难然而是坚定的推进,现在可以从更一般的角度来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3个问题。1.改革是否在战略上犯了基本错误?回答是否定的。它犯了许多错误,但基本战略是成功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虽然是从改良和改善原有体制的愿望开始的,但是至少是一部分人很快就认识到,这种改革实质上是要以渐进改良的方式对传统体制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用非革命的手段来达到革命性的目标,这既是改革的伟大之处,又集中体现了改革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在矛盾。从历史上看,改革一般是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实现的:(1)部分人自发追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10年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的主要历程,回顾了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诸方面经济理论的一些主要推进和争论,认为:中国改革的前10年尽管犯了许多难以避免和一些也许可以避免的错误,但其基本战略是成功的。当前改革的困境在于改革的深化已经触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定和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中国要想率先取得这场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需要重新建立与市场规则相一致的权力体系,使产权、民权和行政权各归其位。改革的现实危险是在行政权衰弱过程中官权的繁衍和扩张。历史特别是一部中国史反复证明,官权的膨胀从来是改革的主要威胁和社会危机的前兆。社会主义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关头。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们最初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往往是从看到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缺陷开始的,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所有制基础变革的必要性就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被提了出来。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啮合故障与失衡在1984年末我国的总需求膨胀中,消费膨胀是重要的前导。消费基金膨胀对投资膨胀和经济过热增长起了加速作用。这种情况的产生与运行机制转变后的财产关系的模糊有直接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