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9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化评论与中西文化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能够真正汲取他文化之长,则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坚实基础,一要努力做到朱子所说的:“虚其心”,即西人所谓:心灵开放”,平等对待本土文化与异文化.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其最大问题即在于它隐约道出将不同文化视为有高低之分的体系这一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罗志田 《开放时代》2001,1(9):69-75
20世纪20年代,学界针对胡适开出的“国学书目”,展开了一场争议。这次争议不仅涉及到当时刚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且与同时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罗志田 《开放时代》2003,19(5):140-146
思想史研究,不仅要认真研读经典文本的内容,还要注重文本所在的语境以及文本和语境的互动,更要具体考察文本在其时代语境中起了什么作用及其怎样起作用。后者可以揭示一些仅仅研读经典文本之“哲学思想”未必能够获得的消息,这些消息反过来又有助于理解经典文本所反映的时代“思想”。经过这样的考察,我们对于文本意谓的领悟或许会比单纯研读文本更进一层。  相似文献   
4.
罗志田 《开放时代》2003,(1):150-152
“现在我们研究学问,对于科学的原则,一定是应该要忠实要谨严,不可躲闪,不可规避,尤其不可强不知以为不可知,把空想当作事实。中国今天刚刚是近代学术研究的初期,一般青年的人知识欲的发达是很强的。如果我们占在言论界教育界的人。自己不能拿出一个真实的责任心来,不但是自己良心上问不过,事实上也要发生许多不良的影响。”——戴季陶  相似文献   
5.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史学的主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田 《开放时代》2000,(1):104-110
今年因为编辑《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一书,对带有学术总结性看法的文字特别注意。近读敝友许纪霖兄为杨念群兄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所写的书评,在论及杨书出版的时代学术背景时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大变,转向实证化、朴学化”,一言以蔽之,“到九十年代,乾嘉传统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的主流”。其史学观是“相信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实在,史学的使命就是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尽可能真实地揭示这一实在”;而其具体的表现则是“史学界大大小小的主流刊物或专业刊物上,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化分类或编年史框架的史学论文”。这样的乾嘉传统当然已经被“现代化”了,若起乾嘉学者于地下,恐怕很难有人能识得这是他们创造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过去对北伐的研究较少关注到当时中国的政治思想言说与战争的关系,较少关注当时各类作战人员的心态。本文希望在重建时人的关怀和思想言说的基础上,试对北伐的胜利作一广义的再诠释,同时也希望能纠正一些关于北伐的迷思。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学术规范是每一个从事大学教育的学人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特撰此文以呼应王先生。本文主要就王先生提出的学术素质、学术创新和学术积累等问题稍作申论,也会论及一些与王先生见解不甚相同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中国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在近代向知识分子的转化、知识分子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化、以及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这一连续、相关而又充满变化的动态进程,纳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理路和西潮冲击下整个近代中国的巨变这一纵横框架中进行考察分析;在研究取向方面注重思想演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从当时人的心态变化入手来反观社会的变动,以尝试提出一个走向框架性诠释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过丢说到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及卫国运动。但民族主义从来就还有国家建构的一面。自北洋时中国处于实际的分裂局面后,中国民族主义这建构的一面的主要反映就是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放宽眼界来看,异地高考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这背后仍然是一个人才选拔与竞争的公平性问题,而公平性涉及到地域差异、教育资源、选拔标准等诸多方面。其实中国历朝历代由于地域不同而导致的人才选拔公平性问题,就曾经引发过不少争论。以史为鉴,对我们今天的高考改革也许仍有启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