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的出口收汇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伴随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出口企业在付款条件、结算方式、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分迁就进E1商,使出口收汇蕴含巨大的风险。出口收汇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愈来愈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出口持续时间研究对保障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1998—2010年产品层面的微观数据,客观估计了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持续时间。结果发现,我国产品出口持续时间普遍较短,均值不到4年,且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具有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我们进一步利用离散时间生存模型考察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引力变量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与其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一致,同时,国家风险、贸易固定成本、汇率的波动、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初始贸易额以及产品多元化均会对出口持续时间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逐步扩大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人民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深度挖掘贸易双方互补的潜力,并在维持和深化现有贸易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实施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5.
金融危机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1)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路走低,年末GDP增长率回落至6.8%.2009年我国实现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而且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GDP实现了年初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需求骤减,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严重受阻。人民币不断升值及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确定直接影响企业  相似文献   
7.
舒杏 《致富时代》2011,(1):88-88
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发展不协调,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及部分产业逆向调整问题值得关注。我国应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依靠内需和消费带动。  相似文献   
9.
舒杏 《大众商务》2010,(16):142-142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舒杏 《魅力中国》2010,(20):95-95
自200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之争”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运用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及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分析钉住汇率制的内在矛盾与货币危机的关系,以及固定汇率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进而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