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4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决定其行为的核心概念。作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自学考试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建设和谐社会。在这个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社会流动信心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提高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加强其社会流动信心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3-2012年度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面板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福建省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度,并分析两大产业之间的集聚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集聚度方面具有较一致的走势,而在空间集聚度方面走势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研究发现,从2002年到2007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仅存在发展速度不均的问题,而且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结构失衡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变弱,福建省制造业的发展有被孤立的风险。对此提出了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加快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及进一步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CPI与PPI非线性调整的实证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两区制门槛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CPI与PPI倒挂现象进行实证解释.研究结论表明,CPI与PPI之间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只有当偏离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才会开始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在调整过程中,CPI与PPI对误差修正的调整速度并不相同,PPI的调整速度要高于CPI的调整速度,而且调整主要是通过倒挂期PPI的变化来完成.两个区制的差别还反映在Granger因果关系上;在区制一时仅存在从CPI到PPI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在区制二时存在CPI和PPI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泉州外来务工女性的人口学特征、工作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和归属感等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及建模分析,发现泉州外来务工女性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处于中间向上水平,并发现外来务工女性幸福感与归属感两者的形成途径有一定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剖析改善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工作环境营造、加强适合层次的职业教育及进一步落实社会服务配套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6年数据,使用新近发展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影响中国居民教育回报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居民最优经验年教有随分位点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而对各个学历层次而言,其所获回报却有随分位点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性别差距在低分住点最大,而在较高分位点则相差不大;城乡差距有随分位点上升而下降的趋势,特别在高分位点处已经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蔡经汉  颜秀春  李冠军 《技术经济》2011,30(11):40-44,88
对区域吸收能力概念的来源进行了简要探讨,并对区域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度量指标、政策选择以及门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可从借鉴社会学中的概念来确定新的区域吸收能力度量指标、深入研究外向知识溢出与区域吸收能力的关系、发展具有微观基础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先进的计量模型等方向入手。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线性协整和门槛协整方法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景气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两者组成的动态系统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在不同区制下系统的运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上,更多的是制造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仅在较为极端的情况下会反过来影响制造业.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高校第二专业应当有新的合理的定位,进行相应的改革,努力拓展生存空间,并体现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教学质量和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梽芳  蔡经汉 《科技和产业》2010,10(4):117-121,125
利用2000-2008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人均收入面板数据,应用多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和不同比较基准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否存在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以北京人均收入为基准,不管是全国还是三大区域,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都只存在条件收敛,不存在绝对收敛。而以全国人均收入为基准,在全国层面城镇和农村都既存在绝对收敛,也存在条件收敛。以组内平均水平为基准时,三个区域的城镇都存在对本组内平均水平的绝对收敛,农村情况基本相反,三个区域都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和西部存在条件收敛,而中部不存在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