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4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天门蓝印花布是荆楚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风格质朴、雅致,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门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无比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特征做出解析,旨在寻找适合当今社会生活下的天门蓝印花布发展的道路,同时有利于其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的,现代服装设计界切实地践行这一句话。天门蓝印花布有着朴素、雅致的格调,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蕴含着无比深厚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去传承、去创新,让即将消亡的这一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获得新生,成为众多学者、文化人研究的重点。文章基于天门蓝印花布色彩、纹样、表现手法三大元素,用创新的发散思维方式,将其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旨在将民间的、传统的手工艺术与流行的、现代的服装设计相结合,寻找出传统手工艺术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历史学方法,论证了江汉平原地区刺绣发展变迁的轨迹,即蚕桑创始(萌生)、走向辉煌(发展与兴盛)、千年回转(式微与转机)、走向未来(调整).并进一步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认为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楚绣和汉绣作为不同时代同一地域的代表品种,有着必然的文化传承关系,从而梳理并丰富了江汉平原地区的丝绸文化研究.有助于古为今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苏绣和湘绣作为我国的主流绣种,占据了武汉地区乃至全国的大部分的刺绣市场份额。而作为湖北地区的代表性绣种的汉绣虽然与苏绣、湘绣在市场规模、从业人员、消费认知度方面缺乏可比性,但从其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运作情况来看,市场主导意识、注重设计创新、注重文化品牌价值都是值得汉绣产业发展所借鉴的。因此,通过对苏绣与湘绣的发展优势和汉绣产业发展出现的症结进行对比,为推动汉绣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产品、人才、生产、市场四方面,分析了土家织锦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与存在问题.建议从改进设备增加规格种类、运用绿色纺织材料提高舒适性、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方面做好产品开发;从培训大量生产技术人才和培训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两方面做好人才开发;生产组织方面要保持“公司+农户”的传统模式、同时大力开发“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市场开发要注重宣传、拓展销售渠道、完善服务手段、开发文化品牌;最终助推土家织锦的文化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地区传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首先介绍了湖北传统刺绣资源的分布,然后分析其文化产业带的发展模式,并认为可以参考发展较好的"集-散式"模式。进一步从文化角度思考其产业发展道路上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认为地域性、文化性、保护性、周期性是文化产业带建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合湖北民间特色织绣,构建了生产性体系、市场性体系、政策与支持体系"三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