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通过计算2000—2019年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碳排放和碳汇数据,构建城市碳足迹压力指数,从七大地区和城市规模的视角分析其差异、极化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城市总体碳足迹压力呈增长态势,高值集中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低值集中在西南地区,城市碳足迹压力与城市规模成正比。城市碳足迹压力总体差异水平较大,子群间净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主要集中在华南—西南地区。从城市规模来看,碳足迹压力差异主要集中在城市规模差异较大的组合。城市碳足迹压力极化水平下降明显,主要由认同度下降导致。城市碳足迹压力空间集聚类型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前者集中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后者集中在西南地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高—高集聚为主,低—低集聚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就业总量性矛盾得到缓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基于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及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普惠金融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第一及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增加,承接第二产业的结构性、摩擦性失业人员,进而促进总体就业水平的提升。地区之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不足,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就业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沿海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总体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地区之间更加协调;内陆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三次产业就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区之间协调性不足。普惠金融发展对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呈现出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5.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而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银行数字化转型为缓解特许权价值下滑提供了全新路径。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实证考察数字化转型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促进银行特许权价值提升,降低风险承担是数字化影响银行价值的渠道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效应会由于银行管理水平、行业竞争程度及银行股权性质的不同产生差异化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升植被碳汇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尽可能全面地识别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能够从侧面展示农地细碎化治理蕴藏的生态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农地细碎化和植被碳汇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结果 (1)农地细碎化会显著降低植被碳汇,农地细碎化指数每增加1%,植被碳汇降低0.127 4%。(2)从农地细碎化维度来看,面积和分布细碎化均会显著降低植被碳汇。(3)从土地覆被类型来看,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农地,同样会降低林地和草地碳汇,农地细碎化指数每增加1%,林草碳汇降低0.138 5%。(4)从空间关联来看,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当地,同样会降低周边地区植被碳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5)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能够降低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负面影响,且相较于自筹资金,财政资金的治理效应更优,相较于农地治理,生态综合治理的治理效应更优。结论 应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全面认知农地细碎化影响植被碳汇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生态价值。在农地细碎化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和修复列为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