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长期研究的是农村,尽管我10岁来到上海,但对于这座生活了46年的大城市仍然有陌生感。城市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对于一个想从理性上把握它、理解它的关注者来说,总是显得过于庞大、过于复杂、过于变动、过于喧闹而冷漠,仿佛每一堵高墙、不断增多的门卫都在牢牢地守护着  相似文献   
2.
任何制度安排,恰如衣物,总会穿旧,土地家庭承包制这项农村基本制度,总有一天也会完成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此项基本制度,必须毫不含糊地反对土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3.
小农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起来的契约组织,是承包制下的独立小农得以最终摆脱贫困落后,摆脱自然灾害的侵扰,摆脱地方部分贪官污吏,减少市场风险的最有效、最强大的手段。这就是──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第三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广州帽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及广州的二十余位学者,“对社会主义新传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自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尤其是1949年之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对我国社会制度,而且对人们观念及行为的重新建构,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作为社会改造工程的社会主义实践暂告结束,但30年间形成的制度及观念的遗产并不随之消隐,毋宁说它正生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即社会主义新传统,流淌于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之中。略显遗憾的是,复苏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学术,对此新传统尚欠缺足够意识,并没有自觉地将之作为观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视角之一。“以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作为本届开放时代论坛的主题,意味着我们并不希望在此场合开“展左”“或右”的立场之争,也不表明我们要“对社会主义新传统”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只是希望本届论坛所开展的这一话题,对推进中国研究稍有助益。本刊拟在本年度继续此一话题的讨论,并欢迎来稿。以下文字乃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者审阅校正。文中小标题为编者另拟,在内容编排上也并非严格依照现场发言的次序。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月16~18日,"公共财政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这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部分政府官员和记者等共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就农村税费改革及公共财政、村民自治、乡村选举和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本刊派记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有关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的一些观点摘要如下,供广大干部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在回头来看,邓小平“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包括了三大目标,即战略赶超、政治民主化与共同富裕。这三大目标,各有其路线图。  相似文献   
7.
承包户和经营户,法律保护谁?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在城镇化中,土地问题无疑是一项关键的要素。在自由主义叙事中,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都被归于改革的不彻底性,或者说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里所说的改革不彻底性,其实就是说私有化的不彻底,或者说产权不明晰,其中土地的公有制又是被批判的焦点。自由主义的结论很明确,认为土地应该私有化而未被私有化,是造成目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当我们强调重视农民问题的时候,更要关注农村基层干部问题。因为,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靠他们,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要靠他们,带领农民实现农村现代化要靠他们。可以说,他们的境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这里,我们摘编了社会学家曹锦清先生在他所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的一段调查手记,剖析了乡村两级干部所处困境的原因。希望引起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意义 我理解,本次论坛的主题"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这一提法,是我们学界第一次明确地、公开地将"社会主义"提出来,作为一种"新传统",并且要从"学术视角"来严肃对待这一新传统.  相似文献   
10.
八分钟要讲一个观点我比较害怕,而且经济学也不是我所熟悉的领域,那就更害怕了。我觉得学术讨论常常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术概念有它的支撑,但是我们从西方的概念到中国的支撑是什么,这个我们一直不清楚。第二个问题,这些学术概念在西方的支撑到中国学术界的讨论当中,很快滑向了价值支撑,好像支撑应该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