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方协商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有利于政劳资三方共赢。但是,三方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是有条件的:第一,雇主很难监督和替代雇员,使真正代表雇员利益的工会具有与雇主谈判的底气;第二,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定价权力,使雇主有动力和能力履行集体协议。我国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低、过度竞争、且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三方协商机制在调节劳资关系中难以发挥正常作用,政府必须从根源上治理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欧美企业竞争重点由原来的"低成本"向现在的"产品差别化和低成本并重"竞争的演变,企业生存与发展对雇员人力资本和主动合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缩小了雇主和雇员之间谈判力差距,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管理也逐渐由"压制式"管理走向目前以核心雇员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我国政府应引导企业适应目前世界市场的"低成本和产品差别化并重"的竞争,促使企业由"低工资"竞争转向人力资本竞争,使雇主有动力改善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3.
笔者基于博弈论的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仍然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所以劳工标准全球化对中国私营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培养名牌企业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劳工标准全球化发挥保护中国私营企业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东省三种类型企业反映劳动关系状态的六类指标进行定量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显著地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后两类企业的劳动关系状态没有明显的差距.在三类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剩余创造对雇员的人力资本和主动合作的依赖程度最高,雇员与雇主之间的谈判力差距最小,更容易形成合作博弈关系.因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推动劳动关系向合作博弈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5.
分工水平受限于市场范围、人力资本积累和交易费用;分工发展同时也扩展市场范围、增加人力资本积累,降低交易费用。劳动分工就这样地循环累积,促使产业链不断加长,工业化扩展,就业不断增长。但若社会收入分配失衡过大,则以上的良性循环累积受破坏。中国(特别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并呈下降趋势,这阻碍了分工演进,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扩展和就业增长。这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病根所在。  相似文献   
6.
一、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后个别年份的深圳、珠海和东莞3个有代表性的市作比较,原因是这3个市几乎处在同一时间的起跑线上,市区范围基本都包括全市,但规模不同。下文详细分析不同的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关系。1.城市规模与第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应有较强的专业就业能力,也应能适应职业生涯的易变性和无边界性的社会变化趋势。基于劳动关系协调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应同时重视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此,需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重视综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及在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8.
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 9亿人口规模的农村消费市场若能启动 ,中国经济发展将有一个巨大的需求。该文主要从消费的主要约束条件———农民的收入方面来探寻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并提出启动农村市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工资理论是他的劳资关系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工资分配直接决定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宏观经济是否能良性就业扩张.马克思的这些理论给我们一些启示:我国目前的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问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问题较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劳动成果分配上的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通行的“协商”和“企业内部调解”两种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很难在我国推广.原因是我国整体上雇员与雇主之间的谈判力差距太大,这两种模式难以公平地“协调”双方的利益.在转型期,我国劳动行政部门应以“干预者”的角色直接介入严格保护弱势劳动者的权利,中央政府应严防落后地区政府走“以廉价劳动力招商引资”的老路,同时要完善相关制度,努力缩小劳资之间的谈判力差距,使“协商”和“企业内部调解”逐渐成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