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3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自2011年起,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始推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上榜银行提出了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从已公布的9期名单看,G-SIBs成员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洲G-SIBs数量不断下降,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为降低监管成本,多数G-SIBs采取了去同业、去复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大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来中资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持续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监管成本值得高度关注。建议中资G-SIBs客观评估纳入G-SIBs的监管成本,实现业务发展和监管成本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熊启跃 《中国外汇》2019,(21):16-17
当前,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球GDP的30%,负利率已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新常态,并很可能在未来延续较长时间。那么负利率政策将对全球银行体系产生什么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国31个省份的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VAR)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信贷投放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并不会带来显著的通货膨胀压力;而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而言,信贷的投放并未有力推动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带来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5.
熊启跃  刘锐 《时代经贸》2007,(8Z):199-200,202
本文以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为出发点,设计新的评价指标,主要考虑项目寿命期与项目投资规模对设计出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影响,并将其用于实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与公开招标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本文在一价密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供应商的效用函数,考察了政府鼓励自主创新条件下企业(供应商)的最优报价。结果表明:政府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会改变供应商的出价机制,获得优惠较多的供应商会提高报价,并且随着竞标人数的增多最优价格将接近中标企业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2019年1月1日,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正式在发达经济体实施。本文选取了达标效果较好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和汇丰集团等三家机构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夯实监管资本、发行合格TLAC工具及降低风险密度等达标策略。根据新出台的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将于2025年1月1日逐步达标。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TLAC充足率偏低,中长期面临较大压力。建议监管机构着力优化金融结构,引导银行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培育和发展合格TLAC工具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考虑本国特色,充分进行TLAC最低要求豁免安排;优化风险加权资产监管,降低资本消耗。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尽快探索发行合格TLAC工具;统筹资本补充策略,降低资本补充成本;降低风险密度,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明显转变: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及中介目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陈静  熊启跃 《国际金融》2013,(12):40-41
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民营银行作为金融领域改革的第一条而被赋予重要意义。《决定》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与国务院7月5日发布的“金十条”表述有所不同,去掉了“风险自担”的前提,增加了“中小型银行”的市场定位,体现了中央对民营银行的基本判断,释放出未来民营银行加速开放的信号,民间申办民营银行的热情出现高涨,.  相似文献   
10.
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减少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波动下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调整行为特征、资本缓冲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0-2010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该问题分析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有别于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资本缓冲与经济波动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①(2)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在经济周期上升期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金②或权益的方式实现的;(3)我国银行信贷增速呈现出有悖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逆周期特征,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的正相关关系强化了银行信贷增速的逆周期特征;(4)资本缓冲会显著降低银行的存款溢价,而其对贷款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5)资本缓冲对存款溢价的削弱作用更多地出现在经济下行阶段,而其对贷款溢价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周期并未呈现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