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外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强行介入,并造成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以及市场规模的萎缩;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则在于农村中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能有效的解决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及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形成并强化的理论解释必须依赖于中国现实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强行介入和农村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这两个关键性变量.将政府介入和乡土文化这两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英国政府对北岩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劳埃德银行进行紧急性救助的花费高达1150亿英镑。为改变这种积弱难返的颓势,英国政府终于痛下决心,于2010年6月任命前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威克斯(John Vickers)执掌银行业独立委员会(Independent Commissionon Banking,ICB),  相似文献   
3.
经过资本市场化改革后,国有银行的发展呈现两种典型现象:一是从银行层面看,其业绩呈爆发式增长;二是从宏观层面看,存差持续扩大和债权结构失衡等现象反映出其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日益脱节。这表明资本市场化改革在使国有银行微观绩效改善的同时并不必然带来宏观整体效率的增进。本文认为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功能市场化,即由财政替代功能转向市场金融功能;对于国有银行功能演进而言.资本市场化改革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长期而言,更需要国有银行资产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中,增量改革比存量调整更为重要,其功能转化将取决于新市场金融要素的成长速度与竞争压力程度,其中内生性金融力量的成长对于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制度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金融生态主体单一、先天不足、功能异化;金融生态环境弱质化,不利于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自然生存特征被破坏,自调节机制失灵。应当按照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来优化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以产权完备为核心,打破金融主体的单一性、实现主体多元化;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以诚信为本的征信体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建立良性的银政关系。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研究认为明王朝为减轻纳税人的负担,确定了很低的田赋,但这又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缓解财政危机,政府便通过征收各类差役来进行补救。这种补救措施事实上却导致了更高的实际税率,进而加剧了明王朝的财政危机。但是,歧视性的税收减免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利益分化、套利行为和"农民失地"等诸多问题,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产,才是明王朝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净利差决定因素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末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以来,利率在金融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日益明显,净利差也已成为衡量金融中介机构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关于净利差决定因素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对学界关于净利差的测算、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以及在不同区域内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通过对商业银行净利差各种决定因素的梳理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监管效率,也有助于对我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郭梅亮 《中国经贸》2013,(10):247-248
目前高校部门众多,活动频繁,财务管理人员少与财务工作量多之间的矛盾,使得高校“报账难”问题日显突出。本文分析了高校财务报账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遵循自身规律 优化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金融生态主体单一、先天不足、功能异化;金融生态环境弱质化,不利于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自然生存特征被破坏,自调节机制失灵.应当按照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来优化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以产权完备为核心,打破金融主体的单一性、实现主体多元化;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以诚信为本的征信体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建立良性的银政关系.  相似文献   
9.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事实上一直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本文对国内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两种概念进行了必要区分,并指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进程是由原先的社会属性向经济属性、关系型信用向准契约型信用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最终演变方向与政府政策选择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应该有效地整合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将其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Yaron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评估指标,通过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试图以理论框架与数据支撑有机统一的分析模式对我国农信社(即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后我国农信社在发挥支农效果、对农村目标客户的覆盖面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改善.然而这一结果只是农信社改革的初步成效而非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恢复信用社本来的微观形态是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