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2001—201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面板数据,探究丘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空分异与演变特征,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空分异和演变特征展开研究。结果 (1)从时间序列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呈现3个增长阶段:2001—2006年低速增长,2007—2010年快速增长,2011—2018年缓慢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由少变多并逐步趋向综合类发展;(2)在空间扩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先从渝西、渝中地区向渝东北扩展,再扩展至三峡库区带,但不同产业类型各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相异且变化明显;(3)在空间格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余地区均分布较广,除牲畜、家禽、花木、果蔬产业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产业及合作社整体呈显著聚集分布;(4)不同产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不同。牲畜、家禽、花木、果蔬、食用菌、粮油6类合作社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先增强后减弱;(5)空间集聚分布呈现差异化,各产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形成单个或多个集聚中心,主要聚集中心为奉节县、渝西地区。结论 自2001年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改变了原本主要以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的家庭作业模式。因此,今后应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办法,培育出更高效、更能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要扎实推进渝东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受地形因素制约,山区地块小、坡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短时间内较难实现大规模机械替代劳动力,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日益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影响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关键因素。探索有效劳动力约束下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的“度”,对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江津区现代农业园区138户花椒种植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调研数据,衡量区域环境及劳动力个体特征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劳动力数量,进而评价劳动力约束下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效益,并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确定最优劳均经营规模,分析其规模经济。结果 (1)不同类型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劳动力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从多到少依次为农民合作社(13.03人)、农业企业(10.74人)、家庭农场(4.11人)、种养大户(3.15人);(2)不同类型新型经营主体综合效益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企业(18.12)、农民合作社(13.66)、家庭农场(8.89)、种养大户(7.56);(3)研究区单个有效劳动力的劳均最优适度经营规模为2.64 hm2/人,兼顾不同经营主体的有效劳动力数量,户均最优适度经营规模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民合作社(34.39 hm2)、农业企业(28.35 hm2)、家庭农场(10.85 hm2)、种养大户(8.32 hm2)。研究区当前达到最优适度经营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偏少,仅15.9%,其中包括6.5%的农民合作社、5.1%的家庭农场、2.9%的农业企业、1.4%的种养大户。结论 随着花椒种植新型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降低,与拟合最优规模的倒“U”型特征相符,即目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该文旨在识别有效劳动力约束下各类花椒种植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以助于推动山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胡宇  刘竞宇 《致富时代》2015,(4):163-164
高校党外干部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在高校的各岗位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对于推动高校改革起着不可忽视在作用。通过对渤海大学等三所辽宁本科院校调查研究,总结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基本情况,分析新常态下高校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和创新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为促进新常态下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求得高校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江津区畜禽养殖时间和空间变化,文章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确定9个指标研究其畜禽养殖大户对江津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影响。方法 该文采用了绩效层次分析和熵权法对50家养殖生猪、鱼类、肉羊或家禽的养殖大户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结果 (1)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内,禁养区的养殖场全部关闭或搬迁,限养区和适养区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并进行整治;(2)近20年江津区畜牧业发展逐渐从散养、放养走向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且养殖场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区域;(3)禁养背景下小型养殖户不断减少,较大规模养殖户占比增加,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升;(4)规模化程度越高的养殖户会产生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养殖户在选址上更为注重三方面协调的方式。结论 现阶段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相关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畜禽业发展应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畜禽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