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垃圾和废钢铁20余年“日积月累”.堆起一座两层楼高、1.5万吨重的“小山”。新厂长一声令下说清就清,一个月间,1.25万人次义务劳动,垃圾“山”一举“削平”。人人嗤之以鼻却又难以割舍的2万多平方米的危房、“棚棚”,几个月功夫统统拆除.乎地耸起的是喷泉如柱、绿草如茵的中心广场、体育场,以及现代化会议中心和产品展示厅。  相似文献   
2.
一些国企经营者借国企改革、产权流动之机.钻体制、制度的空子,侵吞国有资产的手法很多,最为常见的有6种。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仿照“三资”企业实行管理(人们称之为“仿羊皮”),是上海企业改革的一项大胆尝试。短短一年多实践.这一改革路子在上海获得了从上到下的认同,大家都说:“仿羊皮”企业确实好!  相似文献   
4.
5.
6.
<正> 在国企改革中,有些疑虑时常困扰着人们:相当一批企业亏损严重,经营者却压力不大;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厂长、经理,接二连三地发生经济问题。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8%的企业亏损,与企业家经营不当有关。如何建立一种能使经营者的"身家性命"与企业经营业绩"捆绑"在一起的机制,使经营者切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真正做到"荣辱与共"?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率先试行的股份期权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8.
大上海新的辉煌,是以传统产业悲壮的“断腕”为代价的。 1990至1996年,是上海有史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发展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大转换,全市累计有109万人次离开了原来的岗位;而同一时期,上海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独创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又使89万人次重新就业,完成了超过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的岗位大迁徙。 “上海模式”是一个创举 “再就业服务中心”被中央领导同志和劳动部誉为“上海模式”。 对于这个创新的机构,上海人有许多比喻。有的把它比作一座“桥——这头连着企业,那头连着社会,职工从这头走到那头,就完成了重新就业;有的把它比作“轮渡”,让不肯轻易与企业“断奶”的国有企业职工安稳地“摆渡”到劳动力市场,接受市场的选择。 确实,“再就业服务中心”是化解两  相似文献   
9.
1994年,上海货三度风光。4月,大西南中心成都"上海商品博览会"上,2万多种名特优品一展上海货结构调整后的新貌,川人购者如云,订货逾61亿元。  相似文献   
10.
从1994年企业家苏寿南领衔组建“三枪”集团、实现商号与商标统一以来,“三枪”连续向世界名牌发起挑战,每每以品种、质量、价格、服务和商标信誉的综合优势获胜,名扬海内外。美国《远东经济评论》记者专访后断言:“三枪”充满自信,“很可能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