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经济学   6篇
贸易经济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研究》1979年3月号里俞金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第55到60页)一文提出了当今人口出生率应该按照未来劳动力的需要做标准。他提出一个计算的公式为:其中B是出生率,P是现有人口数,I是22年内需要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I′代表18年内能够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I与I′都不包括现有劳动力。他假设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劳动力需要18年。他用22年的概念大概是指1979到2000年的年数。因此当前出生率应该从今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学者经常使用的老龄社会的标准,即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百分之七,提出异议。所谓联合国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只是随意提出的,并从1956年提出以后再没有使用过。分析了使用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政策的约束已经不是主导人们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要尊重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成果。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国家应该立即广泛推行二孩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4.
过去二十年多年以来,我们曾经对我国人口特性和发展作了一些研究,对这一段时期中生育和死亡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在人口转变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我们却对当前我国的生育和死亡水平开始怀疑起来。  相似文献   
5.
有三个相关的生育问题需要作些深入研究,第一个是究竟我国当前生育是在什么水平?第二个是假如总和生育率的水平是1.8,这个水平能在今后三十年保持不变吗?第三个是假如未来三十年总和生育率过高或过低于1.8是不是会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一个问题应该可以用现有的但没有发表的生育数据作更深入分析和举办一次追踪调查去了解妇女生育的历史,追踪同样样本妇女的妊娠结果(活产、死产、流产)和出生儿童的性别。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鼓励生育而能保持正在下降的出生水平。我国社会具备了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的一切条件,特别是小家庭社会制度的普及更在促进生育水平下降。第三个问题用人口预测的方法比较未来不同生育水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显示出不同预测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相差不大,无法得出过高和过低于1.8生育水平的未来人口会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学者经常使用的老龄社会的标准,即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百分之七,提出异议.所谓联合国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只是随意提出的,并从1956年提出以后再没有使用过.分析了使用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史书中记载着详细的人口和户口数据,但是宋代户口和其他登记制度的缺陷却给了解宋代人口实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文中参考了许多历史学家对宋代户口的研究,对北宋、南宋、辽国、金国和西夏等民族人口和户口资料作出了估计和修正.也叙说了在我国人口增长到一亿人、社会经济正在飞跃发展的北宋时代,世界其他地区则还处于落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过去二十年多年以来,我们曾经对我国人口特性和发展作了一些研究,对这一段时期中生育和死亡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在人口转变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我们却对当前我国的生育和死亡水平开始怀疑起来。究竟现在的总和生育率是1.2,1.6,还是1.8?死亡水平又如何呢?2000年人口普查反映出的预期寿命男性是70岁,女性是73.5岁,这些数值可靠吗?婴儿死亡率究竟是千分之20,还是千分之30?为什么学者们努力了那么多年,作了那么多研究,到头来却连最基本的人口出生和死亡指标都不清楚了?人口指标是从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得来的,我们有许多来源不…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学者经常使用的老龄社会的标准,即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百分之七,提出异议.所谓联合国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只是随意提出的,并从1956年提出以后再没有使用过.分析了使用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政策的约束已经不是主导人们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要尊重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成果.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国家应该立即广泛推行二孩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