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贸易经济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定位与改革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症结之一是福利化倾向带来的制度可持续危机,这种福利化倾向不仅破坏了"低标准"的信号甄别功能,偏离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应有之义,而且会导致成本转嫁、道德风险和搭便车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本文分析了社会救助福利化倾向的根源,指出改革的路径是通过约束政府权力让社会救助制度回归本位,通过完善立法、向社会分权、购买社会服务、完善征信体系等低成本的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消除行政垄断,让官办社会组织回归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低保制度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国家治理机制。在低保制度变迁的历史中,低保最开始是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和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之后在政策实践中出现了制度异化和功能错位,甚至相互攀比。新常态下,低保制度也应当不忘初衷,托住底线,继续前行。建议如下:第一,坚持低标准,使低保制度回归本位;第二,警惕民粹主义,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使民众福利预期回归理性;第三,多中心协同治理,多方主体合理归位。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领域的核心是救助效率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号甄别机制,同时政府挤出了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空间,导致社会救助压力沉重、效率低下。救助效率低下不仅会导致救助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同样也会影响救助公平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界定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完善参与主体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降低社会救助中的交易成本,实现救助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4.
基于Andersen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并进行改造,将原模型中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的三大类因素(预置因素、能力因素、需要因素)简化为两大类(预置因素和能力因素),并重点分析能力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预置因素(社会结构、健康信念)对农村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不显著,能力因素(经济状况、医保、医疗可及性)对农村老年人就医行为有显著影响.区分了广义的医疗费用和狭义的医疗费用,交通成本是医疗总成本的重要部分,在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医疗可及性”降低交通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可负担性”的有效途径.建议在市场有效的医疗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允许医生自由执业,通过提高医疗可及性来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总成本;在老少边穷地区等市场失灵地区举办公立医院,发挥医疗救助对农村特困老人的“兜底”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