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营企业是皖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融资难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不能寄希望于国有银行的贷款,有效途径之一是成立政府-民营投资基金,开拓直接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人均可耕种面积太小,过多的农民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得很多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效果不明显.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这两个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比较发现,区域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导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阻碍了产业的转移.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有效介入和推动,中西部地区需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及实施集群整体转移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1999年实行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以来,教育成本逐年上升,高等教育投入却严重不足。在政府鼓励银校合作的背景下,高校过度负债融资,触发了日益严重的高校财务困境。然而,过度负债并非是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唯一原因,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也是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为化解高校财务困境,应逐年增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优化财政投入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方式,以及强制实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和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中确定的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评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其中心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目标层水平及综合水平进行了测评,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各目标层来看,不同城市的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融资难是皖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本文分析了当前皖西地区担保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担保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于安徽在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为了促进安徽省制造业和物流业更好地联动发展,文章认为,除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外,还应该实施营造有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奇瑞自主创新是价值链中市场、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这五个核心环节的自主创新,并构成了奇瑞自主创新的五个子系统亦为奇瑞自主创新五个子目标.这五个子系统整合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支撑了奇瑞建立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1999年实行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以来,教育成本逐年上升,高等教育投入却严重不足。在政府鼓励银校合作的背景下,高校过度负债融资,触发了日益严重的高校财务困境。然而,过度负债并非是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唯一原因,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也是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为化解高校财务困境,应逐年增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优化财政投入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方式,以及强制实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和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成本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比较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时,不能只比较名义工资,而应该将名义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导致区域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在经过长期快速发展之后,仍然保持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