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业苗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95-98
为消弭城乡二元结构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国家政治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并将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蕴含丰富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农村人共同需要的公共事务。因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建设一定要围绕农村公共事务进行,同时还要在价值取向、供给主体、主要领域和内原动力等方面把握好其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等值化建设与农民工——核心制度与推进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配套政策造成了农民工不能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然而,由于积淀在户籍制度上的次生制度太多,有的已固化为社会现实,当前取消户籍制度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太高,且对农民工公共服务等值化建设无实质性利好。农民工最大的问题是无力应对市场和城市生活风险,这是他们能否长期留在城市和实现市民化的关键。就此而言,农民工公共服务等值化建设的着力点并非户籍制度改革,而在于建立和完善其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4.
乡村债务的清偿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业苗 《农村经济》2005,(11):111-114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税取消政策的实施,使乡村债务问题更加突出。为了清偿乡村债务,建立乡村和谐社会,有关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乡村债务清偿路径,但终因农村社会债务形成与存在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奏效。因此,本文认为,要防范和有效化解乡村现存债务,必须建立健全新的偿债机制。  相似文献   
5.
该文认为农村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典型模式,一般是由特殊背景营造的,不具有实践的普适性,新农村建设应该摒弃模式化。在今后的农村建设中,还需面对农民离散性生存状态,正视农村难形成统一建设行动的事实,不能凭感觉来建设农村和改造农民,也不能急于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更要避免农村建设出现城市性问题。应当因地、因时,实事求是地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内容和首要价值导向是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我国既往的城乡公共服务有失公允,国家包揽了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却要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构建,一要纠正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公正制度安排,二要制定具体的惠及农村社会的措施,并最终消除农村公共服务的盲区和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7.
以政府或以市场为主体的单中心体制都存在失灵问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与治理机制应该多元化.但多元并非对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治理的多个主体进行简单分工,应该根据其公共属性和政治属性的要求,一方面要型塑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地位的"一主多元"的供给模式,另一方面,还要构建一个与其供给模式相适应的综合治理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参与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分工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城郊农民在市民化上犹豫不决,虽然受到拆迁补偿不足、安置不到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滞后,即城郊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差强人意,其供给与管理没有做到与市区等值化,这严重妨碍了城郊农民市民化。城郊农村有形和无形的公共服务建设,对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原生问题和次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在城郊农村营造一个适宜农民市民化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城郊农民市民化构建一个安全保障网,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由此,为减少城郊农民在市民化上的焦虑和纠结,以及政府在城郊农民市民化上的困惑与尴尬,亟需建构一个适宜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9.
吴业苗 《南方农村》2010,26(2):32-35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共服务,为使其快速一体化,政府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与建设行动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江苏省昆山市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不仅要以规划一体化为引导,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为推力,更要把一体化的着力点放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有形和无形公共服务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