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业经济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根据1977年中国农科院组织多方面的专家搞了一个规划,印了一本书。当时的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就是按“八字宪法”的内容提了七个“化”:大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公社工业化、七个化后面还加上一条,必须与学大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近代江南地区水稻选、育工作,就当时文献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自1840-1919年,这一时期,在原有传统技术基础上,认识和经验有所提高。如对稻种要求早熟、高产、抗灾、耐肥、耐瘠、抗倒伏等特性作为选、育良种的标准;在选、育与防杂方面,不但注意到人工选择的一面,而且也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一面,如天时、地利、人事等。因此,这一阶段是在传统经验基础上的发展时期。第二阶段自1919-1949年,这一时期,以引进国外育种新技术和发展推广良种为主,文中又可分为三小段:一是开始试验阶段,二是扩大试验和良种局部推广阶段,三是育种工作近一步开展阶段,抗战以后,由于当局政治腐败,热衷于内战,经济上依赖美援,推广技术机构虽有所增加,但均未做出显著成绩,直至解放后,耕作改制和双季稻推广才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代使用烟茎防治水稻螟害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最早开始在浙江诸暨,该县在民国以前,由于粮价低、销路不通,粮食自给有余,因而各乡均栽一熟稻。又因获利较少,耕作、施肥都较粗放,当时虽然水稻产量不高,而叶杆反较健全,能抵抗病虫害,因而在民国以前螟害甚少,即使有也很少有人注意。但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该地经济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侵入而遭到破坏,谷价飞涨,粮食外销,逼使当地农民不得不改进某些耕作技术,多施些肥料,实行双季稻栽培来提高产量,解决生活问题,谁知这一变更,稻作生长繁茂,叶杆组织反而  相似文献   
4.
包世臣(1775—1855),字慎怕,晚年自号倦翁,又号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少时因父病家贫,曾参加农业劳动。十八岁离家开始教书,后来长期担任幕僚。嘉庆十三年(1809),考中举人,道光十五年成进士。但直到六十岁时,才获得一个知县的官位;为时仅仅一年,即被排挤去官。  相似文献   
5.
生产粮食要靠土地,在人口不断增长、土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将日益尖锐。建国40多年来,全国人均耕地减少一半。自1991年以后,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又在加快:1991年为44.61万公顷,1992年为70.37万公顷,1993年为62.51万公顷。这些数字还未包括各县乡办开发区的圈地,更未包括成片出让给国内外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土地(当然成片出让的土地不都是耕地,也有部分荒地滩地)。目前我国已有三分一以上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浦泖农咨》一书作者、书名作了考证性的介绍,对全书内容,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该书是继宋《陈旉农书》、明《农政全书》、《沈氏农书》之后,又一部具有独特见解的农业专著,为研究太湖地区、上海郊区从古代农业经济和技术向近代化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