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16篇
农业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一个特定时刻为剖析、读解对象,除欲充分把握这一历史现象蕴涵的理论意涵这一直接的认知目的外,还欲通过此一剖析、读解,把在不同时空中同样要谈论的历史与科学的关系论题,置于特定学术传承脉络和特定历史关系中去把握和理解,以昭显看似相通甚至重复的论述,其实往往有着不同的历史意指、不同的认知揭示。也只有如此处理,许多看似发展不足的论述,其特别认知价值才可能被充分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2.
贺照田 《开放时代》2010,(12):69-88
本文的核心关切不是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正面展开的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论述实践,而是隐含在这些后面的——被六七十年代陈映真热烈理想化的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规划与实践,因“文革”后中国大陆自身对其中问题的检讨与不义、残酷的揭露,而引发的对陈映真的冲击和他因之产生的思考、观念的调整与摸索。致力于这样一种角度,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所能引出的整理与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内蕴有更精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揭示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背后更内在的观念型构与感受型构,而这揭示本身便有着重要的思想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相当的篇幅聚焦发生于1980年的“潘晓讨论”(人生意义讨论),尤特别详尽解读、分析了引爆此场搅动了一代人的大讨论的署名“潘晓”的来信,不仅仅是因为过去有关此讨论的分析、叙述遗漏了此讨论中许多对历史理解有帮助的内涵,更因为过去这些把握,叙述无法清楚呈现出此讨论对解理当代中国大陆精神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准确理解今天极困扰中国大陆的虚无主义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30年后本文对此讨论强光聚焦,一方面当然在试图揭示此讨论所蕴有的多方面历史认知内涵,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重新细腻解析、把握此讨论的方式,有力揭示此讨论对理解当代中国大陆精神史、对准确理解此精神史中的虚无主义问题所具有的关键意义,从而希望因此能为我们思考当今中国大陆和身心感受、精神状态、价值感觉、心理意识方式有关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解帮助线索。  相似文献   
4.
张颂仁:首先,我要说"从西天到中土"这个计划,是个从艺术出发的项目,更大的愿望是希望找一个对话的伙伴。为什么非西方的亚洲内部交流这么困难?第二,从90年代开始,中国遭遇了后殖民理论,可是我得到的一个总印象就是大家觉得那个事情跟我们还是有距离。大家觉得我们早就打败了殖民主义,可以不用对它这么  相似文献   
5.
时势抑或人事:简论当下文学困境的历史与观念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历史与观念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进一步厘清八十年代“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特定历史内涵;一方面欲通过指明这些在八十年代特定情境中形成的特质论述,若何制约、影响着九十年代以来文学观念、思潮的嬗替与开展。作者指出:时势只是决定文学思潮走向的重要原因,观念反思是否既承担又提升了时代赋予它的课题,才是决定一思潮是否具备历史深刻性和美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观念的是否成功首先在于它能否既内在于此历史要求,又超越历史事变自然给出的简单力学反应关系。相对于此,对理论与观念的学院式静态衡量,无疑只具有次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第三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广州帽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及广州的二十余位学者,“对社会主义新传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自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尤其是1949年之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对我国社会制度,而且对人们观念及行为的重新建构,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作为社会改造工程的社会主义实践暂告结束,但30年间形成的制度及观念的遗产并不随之消隐,毋宁说它正生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即社会主义新传统,流淌于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之中。略显遗憾的是,复苏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学术,对此新传统尚欠缺足够意识,并没有自觉地将之作为观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视角之一。“以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作为本届开放时代论坛的主题,意味着我们并不希望在此场合开“展左”“或右”的立场之争,也不表明我们要“对社会主义新传统”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只是希望本届论坛所开展的这一话题,对推进中国研究稍有助益。本刊拟在本年度继续此一话题的讨论,并欢迎来稿。以下文字乃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者审阅校正。文中小标题为编者另拟,在内容编排上也并非严格依照现场发言的次序。  相似文献   
7.
勉力献疑     
本文针对沟口雄三的“乡里空间”和“省力”两个概念提出了一些疑问。“乡里空间”与国民党主导的建国运动和社会运动具有内在的契合,但这一运动在与中国共产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说明“乡里空间”应该还蕴涵有其他的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并导致各方面产生不同的组合关系。辛亥革命尽管以各省独立为呈现面貌,但在接下来的四分五裂状态下,却也有很多跨越省的全国性的学会、商会、工会等的广泛存在,因此在“省力”之外,也有“国力”的因素。从思想史的角度,民族危机感也.并不必然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贺照田 《开放时代》2010,(11):64-79
本文的核心关切不是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正面展开的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论述实践,而是隐含在这些后面的——被六七十年代陈映真热烈理想化的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规划与实践,因“文革”后中国大陆自身对其中问题的检讨与不义、残酷的揭露,而引发的对陈映真的冲击和他因之产生的思考、观念的调整与摸索。致力于这样一种角度,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所能引出的整理与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内蕴有更精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揭示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背后更内在的观念型构与感受型构,而这揭示本身便有着重要的思想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写作机缘源于和日韩学者就有关亚洲议题进行的多次讨论和交流,但其核心关切却在如何进入历史,如何进入历史才能对此历史中当下存在者构成更积极的意义,并由此引申到如何进入、理解他者,积极地面对他者——也即如何以他者真正的自我线索和自我充实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对待他者的努力目标。这样,我们对待他者的方式才会对他者有最为积极的意义,而这反过来也有助于自我把握、自我改善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思想史面对的"中国问题" 我们的思想史研究确实不够及物,但是这不应该是思想史的应有状态.为了让思想史研究能够及物,我们应该怎么办?一部分学者的方式是转向社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