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当前宜居性的测度研究未能结合可持续性长期目标及强可持续性的不足,构建可持续宜居性的理论框架并开展实证研究。结合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宏观、微观多层级构建了涵盖3个宜居子系统、4类宜居需求和18项指标的可持续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强可持续性理论,优化可持续宜居性的评价技术体系,以顾及宜居子系统间的不可替代性。使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格网编码分析法,对江汉平原可持续宜居性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可持续宜居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县域可持续宜居性内部极化效应减弱;(2)因自然禀赋、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等因素差异,江汉平原可持续宜居指数呈自东北向西南梯度递减的非均衡空间分布格局;(3)可持续宜居变化指数高值区以汉川市、公安县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分布。这表明可持续宜居水平相对较弱的县域单元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结合可持续宜居指数与可持续宜居变化指数,将县域单元划分为优化建设区、适度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基于强弱可持续理论,对标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县域类型提出的差异化建设建议,正是以江汉平原为代表的平原农业区实现可...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揭示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以期为汉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及水资源资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出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南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高,中部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低。(2)残差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提升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应当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保障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安全。(3)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整体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汉江流域东部地区的水质净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4)汉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尤其农业活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下主体和客体,研究了“有意的制度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带来的“利”和“弊”.指出“有意的制度模糊”一方面增强了土地产权的稳定性,给司法部门一定的灵活性,较好的避免了因土地体制转型带来的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却反过来严重阻碍了土地登记的顺利的开展,为以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产权的保护设置了障碍.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早日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一个清晰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科学测度村镇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识别发展类型并提出优化建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农业农村发展。[方法]面向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村镇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并通过2012—2016年杞麓湖流域7个村镇的发展质量统计数据,研究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结果]杞麓湖流域村镇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不同子系统之间仍有显著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根据经济、社会与生态子系统的分异规律,可将杞麓湖流域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结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重点发展正协同效应较强的目标,从而对不同类型的村镇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参考联合国2030年SDGs制定村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利于对区域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并促进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相似文献   
5.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传统土壤重金属含量信息获取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反射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土壤重金属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针对以往研究多采用风干研磨后的土壤反射光谱导致的效率低下等问题,以云南省杞麓湖流域的216份农田鲜土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测试分析鲜土样本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及重金属铬(Cr)等元素含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构建农田土壤铬(Cr)含量的估算模型,并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探究模型构建机理。结果表明:基于均值中心化反射光谱的PLSR模型可以对Cr含量进行估算(RPD>1.4)。Cr与Fe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并且光谱第一主成分(PC1)与Cr的偏相关系数在控制土壤有机质(SOM)前后未有变化,在控制Fe之后则由显著(p<0.05)变为不显著。因此,Cr元素可以被反射光谱估算的机理在于其与Fe元素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利用鲜土反射光谱在流域尺度上估算农田土壤重金属Cr元素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