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6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之际,中国古代城市中在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坊市制度逐渐崩溃,形成了坊市合一的近代型城市结构。与此相适应,工商业组织——行会的作用大大增强。宋代的行会不仅是构通商品流通的基本组织,而且承担着向官府供纳物品、提供工役等责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宋中叶王安石创立的免行役钱(也叫“免行钱”),是当时争议最多、斗争最烈的一项改革。王安石变法虽是我国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关于免行役钱却几乎完全被忽视;日本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专门研究,但又极少涉及免行役钱与行会内部不同阶层的利害关系的问题。本文将从行会的内部结构入手,对免行役钱再作研讨,以求对免行役钱的历史作用作出恰切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是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国策,宋代亦然。“国之大本,足食为先”,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非农业消费人口的激增,宋代的粮食商品率有一定的提高,而赋税收入又远远不能满足宋朝政府“足食”的需要,于是,大力发展官营商业,通过商人从市场上获取粮食,就成了政府粮食消费的必不可少的来源。有鉴于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粮食流通政策,使封建国家得以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为“重农”和“足食”的政治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均田制瓦解、两税法实施为分界,前后的土地制度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土地所有权上的重要表现,是土地买卖。宋代“官中条令,惟交易(指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这是土地买卖所造成的地权转移受到更严密的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反映。两税法前,户口是赋役征发的主要基准,土地次之;两税法后,土地取代了户口的地位,表明土地所有权较之前代具有重要得多的意义。“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这种关于土地自由私有权的法律观念在封建社会虽然不曾有过,但土地所有权“自由”的程度在不同阶段仍有较大的变化。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家政权对土地私有权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魏天安 《中国农史》1999,18(3):8-18
宋代官田租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官田有的免纳租课,或交纳相当于二税的低额租,有的实行分成制,或交纳每亩l石左右的高额租。官田租课的高低,主要与经营方式有关,同时也受边防形势及地理因素影响。在宋代,统支统收的军兵屯耕制已经衰落,以役代租的授田制仅在沿边部分地区实施,按比例分成(五五分或六四分)的官庄包耕制受括田、买牛、建房、给种粮农具等条件限制,时兴时废。在宋代官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不投资、不参与土地经营的分段出租制。不过,分段出租制又给地主包佃官田敞开了太门,官田的所有权因不断受到侵蚀而有向私田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宋初建立了内、外监牧制度,宋真宗时管理体制已相当完备,监牧数量多,占地广。北宋曾三次废罢监牧,特别是神宗进行寓马于民的改革,大批牧地成为农田,监牧逐渐衰落,至北宋末而瓦解。南宋除杭州御马监外,所建马监均以失败告终,监牧极少,不受重视。  相似文献   
6.
宋代行会的特点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宋代工商业组织——“团”、“行”的性质宋代工商业存在着行业分工及其组织,史学界皆无异词,但关于工商业组织——“行”、“团”的性质,却有较大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关于宋代行会的性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代行会“显然具有欧州型行会的性质,但有中国特点”。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研究》、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皆持此说。这一观点基本上是继承了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唐宋时期的“行”“有几分类似欧洲中世纪基尔特的商人组织”。杨德泉《唐宋行会制度研  相似文献   
7.
熙宁、元丰时期,金银坑冶实施“官牧二分”的二八抽分制,铜铅锡实施榷买制,铁实施课额制.元祐以后至南宋,二八抽分制逐步扩展到铜铁铅锡,并演变成抽税二分、余八分支钱收买的榷买制.二八抽分以岁课为基数,完不成课额,仍按原定课额抽税二分和榷买.如不立额,则抽税三分,七分拘买.抽分制的本质是矿产税,并非新制.矿冶业的兴衰受资源厚薄、开采成本与收购价格等条件制约,抽分制不是矿治业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天安 《中国农史》2003,22(4):41-49
西周是以村社小共同体为基础的多级贵族所有制,商鞅变法使土地产权向单级所有制过渡,公田与私田开始分离。西晋占田制后,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从从暴力形式转向平和、从法外形式转向规范。唐两税法后,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由诸多限制变为更加尊重和放任,匿田漏税与查田均税的争夺代替了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总之,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发展经过了从模糊到明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分赢利与非赢利两类。市易务放贷收息,债务人或结保赊请或用契书金银抵当,赊贷付息,是市易法赢利的基本方式。贱买贵卖违背市易法通流物货、平抑物价的本旨,却未能禁止。经商之利不纳入政府财政收入,而由市易务官吏支配。在市易务年年完成收息定额、官吏获得酬奖的背后,赊贷本钱流失,规模萎缩日趋严重,市易务最终沦为发放高利贷的机构。  相似文献   
10.
宋代弓箭手营田制度的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西北弓箭手营田采用人授田二顷、有马者加五十亩的授田制,规模大,分布广,历时长,成为经营最成功的官田形态。弓箭手营田制度可分为兴起、快速发展和渐趋衰落三个发展阶段,并对两宋乡兵制度及王安石变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