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税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编的有关资料,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和历史地位作了研究。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了各种税收法律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使税收成为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不仅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经济的发,而且对边区商业贸易,反封锁和反倾销的经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04,23(1):57-65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不足和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大生产运动兴起后,边区展开了一个以增加粮食为主的垦荒运动,使劳动力更加显得不足。边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对农业劳动力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分散的个体劳动组织起来,使其由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二是通过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地区的过剩农业劳动力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区,同时把国统区和沦陷区流动到边区的难民安置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在对乡村农业劳动力进行整合时出现了曲折与反复,反映了国家政权在制定行政制度和法律时,如果不考虑民间社会传统,必然和民间固有的、约定成俗的惯行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与冲突得到调适时,国家政策就容易被民间社会所接受,推行起来就顺利的多。通过研究表明,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对建国以后农业以及农村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06,25(2):78-89
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宁夏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而且灌溉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59%,是黄河上游区域最高的省份。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有小麦、水稻、山药、粟、大麦、高粱、豌豆等,占全部农作物耕种面积的82.8%,总产量的93.8%。农村地权分配极不平衡,80%以上的农民耕地不足。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佃农和地主不仅在土地上发生关系,而且在借贷方面也发生密切的关系。是宁夏农村租佃关系的一大特点。民国时期宁夏有着比较好的农村市场体系,因其生产皮毛、食盐、药材等,形成了许多专业市场。由于地权和租佃关系恶化,政府对农民实行强制性掠夺和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因此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导致了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复苏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4.
民主改革前安多藏族部落的草山权属与牲畜租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改革前安多藏族部落草山权属有部落公有、土司占有制、寺庙占有制和私人占有制四种形式。部落头人、贵族不仅占有最好的草山,而且拥有对草场的绝对支配权。牲畜是藏族游牧部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部落头人到属民大多数都有属于自己的牲畜,但和草山使用权一样,藏族部落里牧主与牧民的牲畜所有权也是不平衡的,占部落户口不足10%的牧主(部落头人、寺院、贵族等)阶层占有部落牲畜总量的20—50%,有的部落高达60%以上;占部落户口60%以上的贫苦牧民只占有部落20%左右的牲畜,甚至许多贫苦牧民没有牲畜。正是这种牲畜占有的不平衡导致了牲畜租佃关系的发生。在藏族部落牲畜的租佃关系中,佃户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15,(2):137-144,130
<正>自区域史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取向以来,华北区域史研究颇受学界关注,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讨论的问题深而广,一些问题似有定论,一些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李金铮教授从事华北乡村史研究三十年,有筚路蓝缕之功,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提出了许多不凡的见解,出版专著多部1。近期,又推出了研究华北区域史的力作——《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下文简称《传统与变迁》)。该书分四编,即第一编"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