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概况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冷梦 《当代陕西》2007,(1):52-55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饥饿和反饥饿史 写完<高西沟调查>以后,一个出生在八十年代的记者问我:你说的1959、1960、1961年是怎么回事?我听了有点愕然,一时间竟不知怎么回答. 原来,历史的烟尘早已将我们认为是生命之痛的那样一些年月,悄然地和不留痕迹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湮没和抹去了.今天的许多人,至少是许多年轻人,已经不记得那样的饥饿和那样的惨痛与不幸……  相似文献   
2.
感恩农民     
冷梦 《当代陕西》2007,(2):73-76
只是我感恩和爱戴中国农民,我必须完成我内心对农民的深情回报。不再让我因“负债”而受到折磨。没有农民,我会饿死,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被母亲叫做“碎黄女子”的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再造陕北     
伟人的牵挂和“中国忧患” 每次到陕北,眼前总悬浮着一条大河。这河是黄河。 早在1955年,当国家准备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淤积问题就已经被提了出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曾言:“黄河的泥沙基本上是从中游而来,特别是从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间的峡谷地带的时候由各支流带来的。黄河上游的水是清的,而到了陕西中部的龙门,每公方年平均含沙量就增加到28公斤。”——这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为了对付泥沙淤积,当时的设想就是:在中游把水和泥沙控制起来;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 但是后来的严酷现实却是,人们过高估计了自己“改造河山”的能量;并且,在三门峡工程真正上马的“大跃进”年代,人们“对黄河中游  相似文献   
4.
惊险一幕     
  相似文献   
5.
冷梦 《当代陕西》2011,(11):13-13
刚刚召开的党的六中全会是一个历史性会议和历史性事件,全会所作决定是一个历史性文献和纲领性文件。我反复说“历史性”,是我们国家在举全国之力大力和全力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强国30年后,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经中余崤山之间。史称可以用“一丸泥”封。黄河自潼关转头向东,流经中条崤山之间。两山之间的峡谷,史称可以用“一丸泥”封。顺着这条古道,人们走过了从商周到今日的历史,古代遗迹简直像路上的土坷垃,多得步步绊脚。三门峡是手屈一指的大禹圣迹。大禹治水、疏导九河,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传说。其实它只是折射着一个规律:文明史从来与水利史同步前行。河水不仅泛滥,它更教会人舟楫之用。自古三门峡漕运闻名远近,直至隋唐开凿了大运河,关中的麦子,江南的米,被船工纤夫运过三门天险,接济长安,供养洛阳,石壁被纤绳勒出了深深…  相似文献   
7.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大山里,在一个最贫穷的地方,却祖祖辈辈顽强地生长着绿色的渴望。他们是一群最不可思议的农民。这个地方叫高西沟。几位到高西沟去的中科院的院士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当初不是学了大寨而是学了高西沟,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至少可以提前20年、30年、40年,甚至50年!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当农民 我说过,陕西三门峡库区黄河移民的贫穷不是天然贫穷,而是开发性贫穷和政策性贫穷.而如从前的高西沟这样的贫困山区,他们的贫穷应当属于天然贫穷,是自然环境的恶劣给人带来的贫穷.但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相似文献   
9.
陕北印象     
我的高西沟 我一直羡慕有故乡的人,因为我没有故乡.没有故乡灵魂就总在漂泊,于是我的灵魂就总在漂泊. 故乡大约说的是出生地,但故乡里大约也应该有泥土.城市太大,一个大都市可以容纳几百万众生,但一个灵魂要想驻足却很难很难.比如我,出生在西安城中心城隍庙的一条小巷,那条小巷至今还在,但小巷里的人没有谁能记得这里降生过的一个黄毛丫头是我.故乡需要认同,大都市里的人没有这种归属感.有一天,我到了一个叫高西沟的小村庄,住进了其中一个农户的家里—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小块地方.但我突然发现我的灵魂在此很安宁,就像我此生之前很早很早就住过这里.泥土很甜,村人很亲,就像他们早就熟识我,就像我早就熟识我的村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