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7篇
经济学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平  宣晓影 《银行家》2011,(12):114-117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金融体系经营、管理、服务创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居民、企业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加快,银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中、农、工、建、交等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为代表的各家银行加快综合业务系统和全国数据处理大集中的建设,使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目前,中国银行业围绕着业务的战略转型,其科技信息化建设也正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发展为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描述了日本土地财税制度的建立与调整过程,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税收政策的运用调整及其效应。在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争议的情况下,日本在房地产税收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改革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宣晓影 《银行家》2014,(4):65-66
正尽管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有财政恶化和产业空洞等结构性问题,但日本富裕阶层人口达174万,继美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更是亚太地区高端客户最多的一个市场,对金融机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极富吸引力。同时,在日本国内市场结构性缩小、富裕阶层及企业发展不断国际化的背景下,日本私人银行业务也面临着一系列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4.
宣晓影 《银行家》2022,(7):84-85
<正>日元一直被认为是避险货币之一。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甚至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福岛核泄漏时,日元都大幅升值。按照历史经验,俄乌冲突后,国际上套息交易的资金加上日本投资机构自身的资金都会大量回流,推动日元升值。但令人意外的是,被制裁的俄罗斯卢布在贬值后重新回归正常水平,反倒是身为避险货币的日元突然暴跌,并且在持续贬值了一个多月后跌到了历史低点。可见这次逻辑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备受瞩目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即将于2010年1月15日正式生效。MOU提供了两岸金融合作基础,打开了两岸金融市场的准人大门。对促进两岸的优势互补,推进两岸经贸关系“开大门、走大路”具有积极意义,其签署可谓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6.
宣晓影 《中国金融》2022,(19):77-78
<正>由于长期实行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已然处于风口浪尖,尽管如此,中短期来看,其政策惯性仍将持续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演变日本中央银行自1999年开始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其历程可以分为新冠肺炎疫情前和疫情暴发后两个阶段。疫情前日本由平缓到激进的量化宽松的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日本量化宽松遵循着由平缓到激进的演变进程,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一场以信用衍生品中央交易制度为代表的重大改革。然而,中央交易对手(CCP)和集中清算机制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将更多的风险集中于自身。由此,需要不断加强其自身的系统性风险管理。中央交易对手是指结算过程中介入证券交易买卖双方之间,成为“买方的卖方”和“卖方的买方”的机构。  相似文献   
8.
备受瞩目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即将于2010年1月15日正式生效。MOU提供了两岸金融合作基础,打开了两岸金融市场的准人大门。对促进两岸的优势互补,推进两岸经贸关系“开大门、走大路”具有积极意义,其签署可谓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超低利率最长的国家。2023年4月,日本推出超级量宽政策10年之际,经济学家植田和男接替黑田东彦出任日本银行(日本中央银行)总裁,引发了市场对日本将大幅改变货币政策基调的猜想。虽然在“鹰”“鸽”权衡下当选的植田和男自上任以来秉持着谨慎中立的态度,多次重申仍将坚持货币宽松的立场不变,但他也明确承认了长期极端政策的弊端,并开始着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