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清代以前的进出口贸易中,基本上不存在国外粮食输入问题,即使到明朝中后期,粮食也根本不作为一类商品输入贸易。这一方面是由于粮食这种低价值、重体积及不易保藏装卸易损坏的商品,在当时极为原始的长途航海贩运中,毫无利润可言,不可能成为商人热衷于贸易的货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不需要外国粮食输入。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南洋得到较快的开发是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在此以前还不具备粮食输出能力,进入清代以后,尤其是到康熙中后期,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可耕荒地开垦殆尽(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粮食问题愈益尖锐,表现在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上是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和不断上涨,康熙四十八年(1709)谕令大学士等调查京城及江浙一带粮价上涨的原因,李光地奏:“米价之贵,盖因人民繁庶之故”,康熙五十二年(1713)就垦荒问题谕  相似文献   
2.
3.
4.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开发(或称发展援助)由来已久,而与以前不同的是,此次大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而且是在经济总体上进入相对过剩时代和即将加入 WTO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无疑,在这样一种新的体制和新的时代,西部大开发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必须面向世界,必须在完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但是,作为西部大开发主要推动力——要素的积累和流入,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下,是不会自然而然的,因为要素积累和净流入关键决定于要素在西部收益率的高低。客观地说,目前,由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以基础产业占主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