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冲  易魁 《企业经济》2024,(3):50-59
新基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扎实的物质平台,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以其新颖的思维创新反哺前者成长。然而,除却浮于表面的直接干预,隐匿于新基建和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内部的作用规律才是促进其二者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基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动力学技术为依托,以理清创造与创新辩证逻辑关系为引领,通过数值仿真模拟论证了新基建对文化创意产业之显著涌现作用的存在。在理论启示层面,提出了存在于新基建与文化创意产业间以涌现作用与闭环反馈为基础的增效发展规律。在实践启示层面,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须稳抓新基建平台跳板,发挥涌现作用的促动价值,充分释放全要素生产率,以系统观念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革命遗址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红色精神和革命记忆,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单一关注遗址“物”本身,少有研究探讨游客“人”的特点,游客参观时具有怎样的心理状态亟需揭晓。为进一步探索革命遗址与游客之间的“文化沟通”规律,研究选取江西省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小平小道三所革命遗址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游客空间在场、心理在场与可及性对情感超越的影响,并构建游客的共情意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在场、心理在场和可及性对情感超越均具有正向影响,且验证了游客共情意识模型在三所革命遗址中的适用性。研究创新性地将共情理论和场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革命遗址中存在“空间在场”和“心理在场”规律,进而验证了游客体验视角研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研究发起了关于革命遗址建设和游客体验的新思考,为革命遗址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构建视角。  相似文献   
3.
郭际  易魁  于丽霞 《企业经济》2022,(11):134-141
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耦合互动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旅游业态和旅游循环凝视的理念,探索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多维耦合互动规律。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耦合互动呈现出文化空间、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四维空间结构特征。因此,本文从供需两侧提出契合时代要求的城乡经济驱动模式和全域旅游融合模式,认为应促进多维耦合互动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进而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旅游审视:文化赋能、品牌塑造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向往与日俱增,实现旅游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急需突破的产业升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观为视角,探索了新时代旅游产业利用文化资源禀赋塑造品牌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机制。根据企业管理人员、导游、讲解员、民宿业主以及研究学者的深度访谈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研究发现,文化赋能和供给侧模式能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的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塑造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需求侧为导向的文化赋能更具效能,而以供给侧为导向的品牌塑造则更易形成。因此,新时代的旅游产业需要合理应用供给侧与需求侧路径,引导文化赋能与品牌塑造过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