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随着权力转移进程加快,中美战略互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中美信任的衰退、流失将引发战略互信赤字,致使中美关系背负沉重的代价。在相互依赖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如何在信任与不信之间维持均衡?当双边信任恶化时可以依靠哪些约束性机制维持和修复双边信任?作者在梳理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关系型信任"的概念,从规制性、规范性和关系性三种维度理解复杂的信任内涵。双边信任作为一束关系,源于"礼尚往来"的互惠实践,信任维持的因果逻辑则以"关系性契约"为核心。关系契约的效力是内生的、过程性的,不依赖外在力量。一旦双方处于互惠关系中,为了维持长远利益,中美在危机面前宁愿克制对短期利益的追求,避免苛刻的交易影响双边关系大局,为彼此留下应对与回旋的空间。中关之间的正式保障制度是外化了的"关系",心照不宣的心理默契则是内化了的"关系"。理性契约、心理契约与关系契约三重约束互为一体,对动态的中美信任进行有效管理,这无疑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强化的相互依存凸显出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发掘本土概念,中国国际政治学者试图构建独具特色的关系理论。与西方学界的实体性思维不同,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理论以儒家关系主义为底色,倡导和谐包容、情理兼顾与礼尚往来。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关系"既有利他性的规范含义,也有工具性交换的特点。对中国外交而言,追求东亚地区的"和谐秩序",不仅需要多边布局也需要双边互动。基于关系运作机制的差异,中国学者提出了两种关系主义的分析路径。在宏观层次上,"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塑造功能,认为共享规范是整体和谐的必要条件。在微观层次上,"关系均衡理论"关注具体的利益交换策略,认为"让步—回报"的互惠机制可以维持双边关系稳定。当然,作为一种初步的学理创新,关系理论在理论适用范围、概念类型化与正负功能区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研究难点。从学术价值上看,关系理论跳出了实体性思维的桎梏,拓展了国际政治研究的理论空间。着眼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因果机制分析,强化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