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市场化改革中的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及歧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国俊 《南方经济》2011,29(3):3-15
以往文献认为,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会逐渐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然而本文发现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目前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通过对不同市场化程度企业工作的河北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不但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明显扩大,而且歧视尤其是反向歧视所占比重也在加剧。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受传统文化影响程度还远远大于市场竞争作用的发挥。故只有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才能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分析高、低收入行业的就业选择与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并测算行业工资差异的大小及构成。结果发现,男性、211院校毕业或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工作,能力对行业选择与工资收入影响显著;行业工资差异高达41%,其中超过80%的差异归因于行业分割,余下差异中地区因素占主导地位;去除垄断性行业能够降低高、低收入行业工资差异与分割比重,并提升能力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邓国营  柴国俊  邓富民 《财贸经济》2011,(9):99-106,136
本文利用CHNS城镇住户微观数据,通过构建社区居委会层次的周边环境指标,采用“特征价格模型”详细考察了各类社区质量特征对住房价值高低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平均受教育年限、职业多样化等人力资本因素正效应显著,而民族多样化等文化资本对房价或房租具有明显的负效应。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相比,用居住一定年限的住户比重和自有房率等指标衡量的社会资本并不总是显著。此外,托幼机构和医院等设施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网吧及离交通设施较近的住房价值明显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快速城镇化息息相关。文章所得结论对我国政府如何有效地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8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抽样数据,在同时纠正就业与否和部门选择两种选择性偏差的前提下,利用Neumark分解方法测算了公、私部门的工资差异构成,并分性别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211”院校毕业、有良好家庭背景或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公有部门,专业为法学、理学或来自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不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基于2011—2019年国家统计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以及OECD收入分配数据库等资料,采用国际视野对比分析近十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展。特征事实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已超过OECD个别国家,收入结构趋近于法国,收入差距在缓慢下降,农民、西部居民和退休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较低。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结果,研究从三次分配视角指出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仍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再分配制度不完善以及第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等不利因素。最后,从规范初次分配秩序、精准优化税收及社保支出、多方强化教育投资等方面提出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柴国俊  邓国营 《南方经济》2012,(10):162-172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