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保障是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的基本职责,为社会保障提供财政支持是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方式。各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  相似文献   
2.
灵活就业人员整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增加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所以,在保证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利益的同时,应将年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到一个合理的空间,同时适度调整住院报销比例、统筹基金费率,保证医疗保险基金平衡。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源于1986年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随后,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就业形势变化,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1993年,国家出台《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将失业保险制度定位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提供相关补贴;2006年,原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在东部7省(市)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我国在总结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工作经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是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制度平稳运行和发展,并与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密切相关。本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分析其筹资与待遇水平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医疗保险筹资机制的内容和待遇水平目标。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基金不可纳入财政预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缴税式筹资的特点是财政部门把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不仅管收,而且管支和结余。其优点是操作简单,追求年度平衡,政府能够集中财力,更好地规划社会保障事业、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同时可以为发展经济积累资金。其不足之处是社会保障基金与财政其他项目结合,无法划分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基金在不同时期增长速度有高有低,基金收支状况有松有紧,引起财政、不同届的政府压力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6.
"统账"结构完善与转轨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史简要回顾 中国城镇职工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采用现收现付式。1978年6月颁布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范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退职条件,以及养老金、生活费标准与管理服务机构。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行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报道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已经形成1.3万多亿元的空账,在参保人员中间引起较大反响,甚至担心制度安全和自己将来退休时能否领到养老金.鉴于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加快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截止到1999年底,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为642.6万人(仅包括劳动部门管辖内参保的机关事业单位),占全国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的16.8%;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离退休职工人数为l19.8万人,占本年度机关事业单位离退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战略,自1998年开始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作为解决国有企业冗员的过渡性措施,至今已经历了“双轨”与“转轨”阶段,目前正处于“并轨”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国近半数的省份已经实现和正在完成并轨,全国在中心的下岗职工从最高峰的700万人下降到100万人,虽然要求实现并轨的规模不大,但难度不小,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方  相似文献   
10.
汪泽英 《发展》2010,(10):11-12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是"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其做实责任应由政府来承担,而且政府也有能力来弥补缺口。当前,应坚持实现个人账户做实目标,确保制度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