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票交易作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与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之间矛盾的有效尝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具有的正外部性也日渐显现。为了激励地票交易的正外部性,就需要不断创新经济立法,在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制度、地票持有人权益保护制度以及地票交易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3.
从法与经济学的视角,即主要从微观的层面来探讨税法的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税收效率等。  相似文献   
4.
根据包容性增长理念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应当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们普遍受益,共同分享.而现阶段改革发展成果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其原因在于改革发展成果三次分配中,税法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包容性增长理念指导下,完善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分配的税法机制,必须从改革发展成果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入手.  相似文献   
5.
消费外部性现象比较普遍。从法学视角看,消费外部性体现为消费者基于消费而给消费者本人以外的对象造成的权利的侵害、利益的减损现象,主要表现为消费的环境外部性。从国外来看,环境权立法与司法的实践可以解决消费的部分外部性。我国消费外部性经济法解决具有其理论基础,具体可以通过法律赋予公民环境权利以及施加公民环境义务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国外农业基础地位立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充分巩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一直注重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值得我国借鉴。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淡化政策作用,实现农业基础地位保障法制化;完善配套法规,实现农业基础地位立法体系化;树立全新观念,实现维护农民利益目标明确化。具体的法律完善路径是通过制定农业投入法、农村财政转移支付法、农业补贴法、农民权益保护法等以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既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对称,也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对称。基于经济主体“理性经济人”本性,信息优势者很容易利用其有利的地位,致使信息劣势者的权利被剥夺而利益受损。以致遭受外部性。经济法对此外部性的克服主要是通过配置信息优势者与信息劣势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实现实质上的平衡。具体途径:一是赋予信息劣势者获取信息的权利并保证其实现。二是赋予信息优势者向劣势者强制说明义务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消费市场的构建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基于国家政策的倾向性,当前中国正规金融实质上正有组织地从农村市场撤退;而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缺陷,却不被国家所完全承认;以设立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金融发动蓝海战略,正逐步侵入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下,无法实现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及外资金融的有效整合,而三者的有效整合恰是农村金融消费市场构建的核心,国家有效干预理念正是在对正规金融干预不足和对非正规金融和外资金融干预过度的背景下提出。希望通过国家有效干预理念,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及外资金融能够实现均衡共存,推动农村金融消费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该正外部性是农村金融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支持和促进,反映了农村金融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一种利益配置的非均衡状态,是权利义务配置不合理的外显。经济法在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过程中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实质公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遵循效率与竞争优先、区分不同金融性质、需要国家适度干预的基本原则,主要从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及制定农村金融配套法律制度两方面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个人捐赠具有正外部性属性,相关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税收优惠程序较严、税收优惠比例较低、税收优惠专门立法缺失等问题。根据正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原理,应该在制定实物抵扣具体办法、提高捐赠优惠比例、允许递延抵扣、简化税收优惠手续等方面完善个人捐赠税收优惠制度;同时从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和信用等级制度、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及个人捐赠税收优惠权利保障制度等方面建立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辅助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人捐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