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契约是中国民间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纽带,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通过订立各类契约,规定着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所以对于古代券契的研究,实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乜小红教授的《中国中古契券关系研究》专著(2013年3月由中华书局资助出版),正是以敦煌吐鲁番出土大量契约文献为基础,对中国中古时期的契券及体现在其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演变、发展进  相似文献   
2.
"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被称为"贵和"思想。中国古代民间的契约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贵和"思想。古代契约的"和合而同"思想就是对"贵和"思想的具体化。古代创制契约是把契约当作一套制度性安排,通过这套制度,使不同的利益主体能够"和合而同",从而订立契约实现各自的预期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贵和"思想的契约语式亦有变化,但都是"两和立契"的表达,如"先和后券""两共平章"和"三面评议"语式,且与古代契约简单—完善—简约的发展特征相一致。古代契约的"贵和"思想对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和促进经济发展,仍有其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国灿 《中国农史》1999,18(1):86-92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火耕水耨”的起源、性质、内容及其在六朝以前江南稻作农业区的演变过程作了一番新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认为“火耕水耨”源于“水耕水耨”而非“刀耕火种”,它把对火与水的利用同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结合于一体,其包含的耕作技术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并不始终具有原始落后的性质。就六朝以前的江南水稻种植业而言,在总体上表现为“大耕水耨’的外在形式下,其内在耕作技术不仅先秦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两汉时仍在继续发展,与同期北方的农业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4.
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南州县城市的物资供应总体上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 ,每个系统具体又包括多种途径和形式 ,而且不同类型城市物资供应的结构和形态是有所差异的。在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方面 ,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贫富分化十分明显。就商业市镇而言 ,其物资供应主要依赖于民间工商业 ;工商业及相关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居民消费以日用品为主 ,对奢侈品的需求较为有限。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状况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南浔是江南著名古镇.自南宋建镇以来,该镇迄今已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即由传统农业经济到商品经济,由传统商品经济到近代外贸经济,以及现代市场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从而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活力.南浔经济转型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为当前江南古镇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发展呈现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工商业者和雇工构成了市镇居民的主体,市镇布局和管理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风俗与府县城市差异日益缩小。本文拟就该地区市镇城市化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状况的变化作客观分析,以揭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市镇社会嬗变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